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郁孤台辛弃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郁孤台辛弃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郁孤台)留下诗词,为何很多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问题:苏东坡、辛弃疾在同一地点(郁孤台)留下诗词,为何很多人们只会背诵辛弃疾的?
前言
郁孤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据说唐朝宰相李勉为州刺史时曾经登台北望,(江西观察史)。不过传世的诗词作品,多见宋朝以后的作品。
其中吟咏郁孤台的名家有苏轼、苏过、辛弃疾、黄庭坚、戴复古文天祥、孔武仲、周紫芝、刘克庄、周必大、姚勉、赵蕃、金君卿.....
一、为何现代人只会背诵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36岁,已经南归十余年,他在江西任职时路过此地所做: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关于郁孤台的诗词虽然有众多的诗人作品,但是只有辛弃疾这一首被选入了学生课本,这是这首词之所以被现代人所熟悉的主要原因。
二、背景
其次,这首词之所以被历朝历代的选本选入,是因为这首词具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是爱国豪放词中的代表佳作。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 :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
罗大经是南宋进士,他对于南宋偏安江左非常不满,对秦桧多有抨击。据他的记录,郁孤台附近是当年隆祐太后逃避金兵追杀的地方。辛弃疾有感于此,因此用比兴之法作菩萨蛮以抒发其国耻之未雪之悲愤。
三、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简析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靖康之变,二帝被俘,金兵裹挟北宋君臣、百姓、工匠、倡优等10万人北上。
隆祐太后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因为住在民居中而幸存。二帝被俘以后,隆裕太后支持赵构即位,这才有了南宋又延续了100多年的基业。
当年隆裕太后躲避金兵,在造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宋史·后妃传》记载:
“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宋史·胡铨传 》: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
辛弃疾触景生情,因此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感触。西北望长安,不是真得望长安,长安代表的是示北宋的故都,表达的是对于故国的怀念。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
青山可以遮住长安,却遮不住流水。而流水中又有多少行人泪呢?
山与水都是一种比喻。心中事有对于过去回忆的悲痛,有对于未来前景的无奈。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南下,光阴似水却一事无成,写这首菩萨蛮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南归14年了。因此会有“江晚正愁予”感慨。
四、苏轼的郁孤台
苏轼也写过不少关于郁孤台的诗词,
1、绝句《虔州八境图》八首之七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据说这是一首题画诗,当年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8首。苏轼其实并没有来到这里。
2、三首五言排律《郁孤台 》
多年以后,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亲临八境台,自己觉得原诗"未能道其万一",于是又做了两首,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八境图后序》:
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为守,始作石城,至今赖之。轼为脐西守,孔君实见代,临行出《八境图》求文与诗,以遗南康人,使刻诸石。其后十七年,轼南迁过郡,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也。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轼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
绍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苏轼书。
诗云: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后来再过虔州时,次韵又作了一首五言排律: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望断横云峤,魂飞吒雪洲。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归路迷千嶂,劳生阅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祇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其实苏轼还有一首《用前韵再和许朝奉》也是写的郁孤台:
高门元世旧,客路晚追游。清绝闻诗语,疏通岂法流。
传家有衣钵,断狱尽春秋。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恨赋投湘水,悲歌祀柳州。
何如五字律,相与一樽留。更约登尘外,归时月满舟。
结束语
为什么现代人只能够背诵辛弃疾的那首词呢?其实前面已经回答了,因为课本里要求背诵呀。
课本为什么选辛弃疾而不选苏轼呢?上面的关于辛词简析也介绍过了。无论文采还是思想教育意义,都不是其他郁孤台诗词可比的。
另外,苏轼的那首绝句在苏轼众多作品中是一首平庸之作。而五言排律这种诗体,无论诗写得好与不好,被课本收录得都不多。
@老街味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这首菩萨蛮成了千古名词,其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流传甚广名句。爱国诗人辛弃疾,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诗人。苏轼郁孤台诗,黙黙少闻,苏东坡名词主要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和中秋词,“明月几时有,…………”。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爱国词人,这一首词抒发的就是他家国兴亡的感慨,也是他的代表作。
清江水日夜奔流,时光和江水一样滔滔逝去,可中原大好河山依然在金人之手,流离失所的中原父老乡亲含泪在奔走。词人把汉唐京城长安视为民族希望所在,大有今不如昔之感叹。
正像绵绵群山挡不住滔滔逝水一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是人心所向,那些苟且偷生的投降派是无法阻挡人民的抗金意志的,词人在此表达了驱逐金人重振家国的决心和愿望。
词人遥望长天浮想翩翩,望着东逝江水家仇国恨一齐涌上心头,无法亲上前线杀敌报国,愁闷之际一声鹧鸪响起,更增加了词人无限悲凉的情怀,须知鹧鸪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这样的意思无疑雪上加霜一般。
本词作借山水抒心中块垒,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该篇是“情水怨山”之作,有道理的话。本词主要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联想丰富,是辛词之杰作。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开创了宋词的新的思想意境和高度。他的词,热情洋溢,激愤高昂,充满了爱国情感。
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的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么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这首词写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犯,南宋政权几近危亡。而南宋执政者屈辱求和,一昧苟安。此词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怀念之情,全词釆用了比兴手法,借水怨山。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对故国的向往。又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喻了无论什么样的因素,都挡不住故土的回归。表明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决心,像东去的流水一样,谁也挡不住。把深沉的思虑和昂扬的斗志,巧妙的融为一体,为南宋时期爱国精神高度凝结之绝唱。
辛弃疾爱国词人,又是骁勇战将。曾率五十铁蹄闯进几万人的敌营,劫走叛首,震动朝野。
能被誉为词中瑰宝的,也只有辛稼轩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了。
这是辛弃疾最特殊的一首词,说起辛弃疾,我们总会想起那个豪迈却又悲愤的英雄:
说豪迈,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说悲愤,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偶尔,辛弃疾也有小清新的时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你看,辛弃疾从来是直截了当的,他想到什么、看到什么,笔下就呈现什么,但这首《菩萨蛮》不一样,他把自己的满腔悲痛,都写在了山水之间,这首词是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按照以往的习惯,他应该是直接吼出来,但是这次,他娓娓道来,淡淡叙来,反倒更让人为之心疼。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彼时,宋高宗南迁,偏安一隅,金兵大举南侵,南朝毫无反击之力,宋高宗赵构被打得逃到海上划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彼时,满腔抱负的辛弃疾,却只能被授予一个提点刑狱的官职,欲为国杀敌战死沙场而不得,他在江西造口,俯瞰江水,不由得心绪也随着江水荡起波澜,遂得词一阕。
上片
郁孤台下清江水:每次读到这一句,就不由得感叹汉字的奥妙。你看,这地名叫郁孤台,而辛弃疾此时的心情,不正是沉郁、孤独吗?
郁孤台并不是辛弃疾所在的地方,他在造口,离郁孤台尚有百里之遥,这句词从远到近,最终收于词人所在的造口,你看那清江水,浩浩汤汤。
郁孤台三字起笔,就好比是辛弃疾心中那一座沉郁孤独的高台,若非郁孤台,则不能显出其满腔悲愤!若非清江水浩荡,则不能显出其满腔激愤!
中间多少行人泪:这满江之水,其中有多深行人眼泪啊!为什么会说到眼泪?因为当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杀至造口,可谓是奇耻大辱。国耻未雪,所以辛弃疾流下了悲伤之泪,填下了悲伤之句。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的长安,是指北宋都城汴京,化用北宋刘攽《九日》诗:“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辛弃疾孤立于造口,北望汴京,那是心念故土,心系故都,诸葛亮说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此刻的辛弃疾,又何尝不想还于旧都呢?只可惜啊,中间隔着重重青山,连望也望不见,更别说回去了。
读到这里,整颗心就觉堵得慌,好像那数重山也堵到我心里一样。
下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紧承上片,青山虽然遮住了辛弃疾的视线和回归的道路,但是遮不住这一江水啊,看似写景,实际上不正是辛弃疾心中的寄托吗?毕竟!毕竟他心中还于旧都的愿望,不论是金兵,还是朝中的投降派,任你们势力再大,也阻止不了的啊!
好嘛,刚刚我心中还被数重山堵得慌,这一瞬间,就被江水冲开了缺口!
实际上,造口当地的赣江水,是向北流的,而辛弃疾要说东流去,“东”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象,所以词人为何要说东流去?虽然局势恶劣,但毕竟!辛弃疾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可是一到这里,词境又一个急转弯。鹧鸪,在古诗词中,通常是具有荒凉、破败、惆怅、落寞的意象。
哎!天色已晚,江上笼罩了一层暗暗的暮色,深山中,传来声声鹧鸪的啼叫,这正是呼应了起句“郁孤台”,是词人心中沉郁孤独的写照啊!
结尾一愁,再也没有江水来冲开缺口,我随着辛弃疾一起愁,而他,却因朝廷的软弱,愁了一生。
此词一开头就借景抒情:″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看到水,想到泪,联想泪之多,体现人民痛苦之深。过片承上″青山遮不住,毕竞东流去″。青山虽然遮住了人民的视线,但却挡不住滾滾东流的江水。作者羡幕那浩荡的江水能够冲破崇山峻岭的阻碍,奔腾向前,恨自己不能从后方奔向前方,亲临战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此时被迫滞留在南方做官,傍晚听到鹧鸪鸣叫″行不得也哥哥″,他的心情更加苦闷。
作为客居赣南的“新客家人”,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辛弃疾这阕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题中的“造口”,又叫“皂口”,在今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西南60里处;而词中的“郁孤台”就是赣州著名的风景点,很多名人都曾写进诗词,如苏东坡、文天祥等。这阕词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1176年)间,稼轩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由于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路经造口,俯瞰昼夜不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词。不过,至于词人有没有到赣州城区登上过郁孤台,不得而知。先看全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中,不知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这阕《菩萨蛮》,可以说,体现了词人高超的手法,主要采用比兴,写出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 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便有横绝之势。郁孤台,本身就是一个向征,据载,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后屡经兴废,仍名“郁孤台”。因此,以郁孤台起笔,本身已暗含词人的忧国思想,而“郁”又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打头,便体现词人满腔磅礴之激愤 。
- 次句“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疑用隆祐太后被追造口之典,表现词人痛国家之危,愤金兵之狂,而不能雪耻之羞,满腔激愤化为悲凉。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并非西安,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开封)。词人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如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此处又将悲凉进一步深化。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郁孤台在章江贡法汇流之处,至此乃称赣江,实际上此处是向北流去,词人言东流,只是畅怀,并非实指。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周济云“借水怨山”,此处“青山”应暗喻“敌人”,而“东流江水”则喻“国家”。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山即贺兰山(郁孤台所在地),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更显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又暗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此处用鹧鸪声,也是别有深意。据《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仍然表现词人忧北之意,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
可以说,这阕词手法高明,境界极深,乃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某尝多次登临郁孤台,也曾写过几首有关郁孤台的诗词,试贴一阕,聊供方家一哂。
西河·郁孤台
文瑞地,当年盛事谁记!桥楼堞壁傍垂杨,宋城故垒。自来倦客怯登临,遥思飞入云际。
郁孤上,漫独倚。稼轩豪气应识。风烟十里绕苹洲,鹧鸪暗起。可怜北望数重山,东流依旧江水。
玉虹跨浪逐电逝。问莺莺,春色馀几?鬓雪忽惊芳岁,况长堤寂寂斜晖空对,惆怅无由滩声里。
辛弃疾最短的词?
1.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3.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5.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满意请采纳!
南宋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辛弃疾最悲凉的一首词,短短4句话,道尽人生无常,读完潸然泪下
即使孤身一人的秋风雨夜,也有万水千山的张力,这就是辛弃疾。
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勇冠三军,铮铮铁骨的男儿豪气;也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侠骨柔情。
辛弃疾写的最短的一首词是《忆王孙.集句》。
《忆王孙.集句》
秋江送别,集古句,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
这首词首引宋玉《九辩》、屈原《九歌·少司命》语句,点出送别之意,抒发惜别之情;次引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苏轼《陌上花》、李峤《汾阴行》等诗句,写别后殷殷思念,感叹人事变迁,表达离别之恨。全诗虽是集古人成句,但含蕴深沉,意脉相连,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词的创作的深厚功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郁孤台辛弃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郁孤台辛弃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