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垂老别原文及翻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垂老别原文及翻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别中不包括哪一别?
不包括《垂老别》。
1、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2、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栖身无所正当这风烛残年。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的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伴闻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那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3、赏析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古代著名诗人为什么大多数被贬才能创出传世名篇?
1.穷而后工。被贬是从盛到衰由高跌低,环境人际落差很大,这个阶段看尽世态炎凉,经历着痛苦磨难,心情郁闷寡欢,进而深思领悟到很多哲理,个人涵养丰盈和提升。
而文字正需要深刻的思想和内涵,才能成就一篇饱满立体的好文章。
2.哀兵必胜。被贬的诗人心情压抑,不得志的悲愤令人反抗和反弹,好比弹簧压得越重弹跳得越高,诗人把这些激愤挥洒到文字上,自然写出惊世名著。
3.全情投入。被贬后的诗人无所消遣,无所释放,又剩余大把的时间,所以他将一切的心思放在了写作上面,是寄托也是自我充实。
被贬后的心境也逐渐看淡功利和政治,平静和专注,自然写出一篇篇华章。
4.开阔视野。也或者被贬后访亲会友,游山玩水,打开了视野激发泉思,妙笔生花出传世名篇。
这个问题有几个回答:
第一,被砭之后才能感受人生的磨砺、心智的历练 ,以及看透世情冷暖。在这样的大彻大悟之后,写出有别于平时的庸俗之作,那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苏东坡最为明显,他的《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被砭黄州后写出来的。
第二,有时间静下心来,满满推敲出高水平的诗句。
第三,被砭期间,往往都回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借诗明志,更显得大气磅礴而清新脱俗。
诗人被贬后为何能创出传世名篇?我想大概是经历与时间两个方面缘故。
在任上时每个人都春风十里,公务繁忙,应酬超多。纵然有满腹经纶,也只限于吟风弄月。加之精力有限,好词佳句所见自然不多。
被贬后任何人都会情绪低落。想想以前高居庙堂,意气风发、羽扇纶巾,是何等快哉?而今飞流直下三千尺,从云端跌落尘埃,薪俸微薄,地处偏远。想以前门庭若市,看今朝门可罗雀,自然感慨万千。
第二现在被贬了,有了大把的时间,公务也不似以前那样忙碌。面对逆境自然流于笔端,抒发情怀,生活有时也是最好的老师。有才情、有哀怨、有生活,有大把的时间。反而能创作出一些千古佳作。都说逆境出诗人就是这个缘故。也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的最好诠释。
1,诗歌是情绪发泄的出口。被贬之后,待遇随之降低,又没面子,心情怎么能好?一腔苦闷总得发泄啊,于是寄情山水,到处潇洒晃荡,或者归隐田园,闭门不出。然后,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自然要付诸笔端。而且这些诗歌一般质量都比往常要高,因为更有真情实感。
2,诗歌是业余的主要爱好。被贬以后,他们工作的重心和精力或多或少都会发生转移,少案牍之劳形,少丝竹之乱耳,少酒局之叨扰,花在钻研学问上的时间更多了。古代又没有手机电视物联网啥的,交通不便,朋友圈很小,娱乐活动也少,这些诗人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交给书本,或者吟诗作对去了,因为更加用心用情,所以不仅诗歌的数量会增加,质量也会提高。
3、诗歌是人生的另一个突破口。仕途失意,或者无望,怎么办?要么浑浑噩噩,破罐子破摔;要么另辟蹊径,在文学上寻找出路,把自己擅长的诗歌作为人生的新目标,勤写苦吟,以图用诗闻名,以文传世。
厄运出诗人。为什么古代著名诗人多数被贬之后才能写出传世名篇?是否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被贬后对人生世事理解的更透彻深刻。
传世佳作,多数蕴含着对人生世事深刻的认识。一个诗人被贬,从波峰到浪谷,从喧闹到寂寞,可以使他沉下心来,做更多地反思,更多地体会冷暖,对人情事故理解的更深。让他的作品,在才气不变的情况下,在风花雪月中,增加点寒霜苦雨,和一些沉甸甸的思想。
第二,被贬后才能更多地了解体会民间真情。
处于庙堂之高,每天道貌岸然、迎来送往、推杯换盏、纸醉金迷,粉饰太平,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民间疾苦的。而被打压之后,切身走到人民之中,才能了解普通民众的艰难困苦,为人民发声,替人民代言。也只有接地气的作品,才能被人民接受和称赞,才能万古流传。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几万首,但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因为他写的是孤家寡人的“朕意",老百姓是不接受的。
第三,被贬之后卸掉伪装才能写出更富有人间气息的诗句。
官有官话,民有民言。同一件事,官方和民间在表述方式、语言风格上是完全不同的。白居易写诗,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看他们能不能听懂,就是这个原因。“说人话”,是创作需要遵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只有普通百姓接受和认可,才是好作品。当代的许多现代诗,罗列具象,跳跃巨大,反复思考,不知所云,恐怕作者本人也说不清到底要写什么,这可能是一些现代诗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总之,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只有深刻地理解人生,亲身体会民情,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才能写出传世之作。
杜甫的《阁夜》描写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阁夜》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附:《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作者简介: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触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白话译文:如果能制止侵略,哪在于多杀伤对方。
出自: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一心为国的杜甫为何在友人引荐后辞官?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于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后几年皆在漫游。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但当时的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二次落第。之后杜甫献赋得到玄宗的赏识,但因权相李林甫依旧未被任用,随后任职为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些无用低阶官职。此时杜甫已四十余岁,科举之路因李林甫等权臣贵族已无望。
杜甫生活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当时经过开元盛世后,国力强盛,统治者志得意满,放纵享乐,官场上行下效。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相恶相,重用高力士。唐玄宗后期,节度使拥兵自重,权臣宦官当道,官场奢靡成风,杜甫根本得不到重用,杜甫若不与权贵同流合污,阿谀奉承,根本不可能一展才华,实现曾经的抱负。
杜甫人生中大多接触的都是普通民众,看到许多人民疾苦,也看到很多为富不仁,权贵横行霸道以及统治阶级的黑暗及罪恶,所以他的作品大多反应当时社会面貌,描述人间疾苦,忧国忧民,天宝十四载他的小儿子饿死,杜甫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随后安史之乱爆发,当时人民流离失所,生活更加困苦,杜甫随后写下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成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纵观杜甫一生,前期科举之路不顺,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当道,不得唐玄宗重用,后期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为肃宗所不喜,随后不再被重用,一生仕途不顺,而且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反映当时政治黑暗,不为权贵官僚所喜,很难在官场上得到重用。就算有人引荐也难得到重用,所以辞官也就不奇怪了。
一心为国的杜甫,为何在朋友引荐后辞官?
“杜甫(公元七一二年一七七O年)字子美,原籍襄阳,寄居巩县,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肃宗朝因友举荐,官至左拾遗,后因直言极谏,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史,表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病死江湘途中。”
通过上述杜甫简历我们知道,他是考进士不第,客居长安十年,长期处于压抑的心情中,后安史战乱起,杜甫亲历了人间的灾难,看到普通百姓的困苦,体会到贵族的侈靡,因此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战乱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战乱之后,百废待兴,他也由朋友引荐,入朝为官,由于诗人的性情,及他对民间苦难的了解,自然是直陈社会蔽端,这当然不被早已腐败透顶的唐王朝接受,他的被贬,仅是时间问题,他是不会融于朝政的,当时的朝廷也不会接纳他的。这是他第一次被贬,被贬之后,又与同僚不同流合污,他弃官不做,也在情理之中。后他遇知已之严武,严武做为一方藩镇节度史,有权招同僚,又引荐他为官,但杜甫还是与当时的社会腐败混乱之风不容,用现代话说叫:“天下乌鸦一般黑”他的主张不合严武之心,他再度弃官,回归故土,途中身感无望,贫病交加,郁郁而终!一代诗圣,客死他乡,悲夫!
注:“”引用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之杜甫条!
老杜想成为一个为民造福的清廉之官,但是官场风气却不允许。一来皇帝怕清廉之官的民意太高不容易统治,二来那些个贪官污吏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所以也会排挤。这就造成了古代为何清官较少的主要原因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满眼悲凉难掩心郁闷,毅然辞官西行秦州。
杜甫出身盛唐仕宦之家,家境优渥。其自幼聪颖饱读诗书,也曾有年少随性巡游快意人生,可他亦有倾力效忠尧舜般帝王,将国家治理的民风淳朴的凌云志。
杜甫性率真,虽初涉科考失利,但自许来日方长并未太在意。谁料他再次参加为唐玄宗选拔人才的考试时,却遇奸臣李林甫竟然为献媚玄宗,声称人才早已被玄宗取尽,以致此场考生全部落选。杜甫败不失志,只得留居长安靠投赠朋友再谋仕途。他历尽十年艰辛,终于倚仗丞相张说之子驸马张垍举荐,得以向玄宗献赋得赏识才以不入流小官入仕。
兵曹参军虽官职低微,却也是杜甫踏入仕途第一步,他亦希冀藉此更上一层楼以报国恩。后因战乱朝代更迭杜甫又在肃宗朝做了左拾遗,虽最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可并未退出仕途。那一心为国的杜甫为何却要辞官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杜甫空有宰相之志却无政治智慧,屡受挫折渐生失望之心。
杜甫于玄宗朝既已入仕,遂请假返老家洛阳探亲,却逢安禄山谋反爆发安史之乱。叛军旋即攻克潼关玄宗西逃入蜀,杜甫随着洛阳失守,只得将家人带至陕西鄜县安顿避难。
虽然玄宗朝廷已分崩离析,可杜甫报国信仰未灭,他闻听太子李亨已于宁夏灵武自立为帝号肃宗,自觉依旧是官身,而且国家危难时刻正是精忠报国大展宏图时,于是其意欲投奔肃宗共赴国难。
当穿着麻鞋,衣衫褴褛露着双肘的杜甫,历尽叛军羁押磨难九死一生来到灵武时,肃宗感杜甫忠诚封其为左拾遗。此职虽低微,却属能参言政事的言官,杜甫闻之大受鼓舞,誓要恪守职责为肃宗多加谏言。
杜甫只上任半个月,就遇肃宗以收复长安失利等欲加之罪严惩丞相房琯。杜甫与房琯昔日于长安曾有布衣之交,于是杜甫顾念旧情更何况房琯确有冤情,就未多思直言进谏肃宗小题大做,肃宗为之勃然大怒。
只叹杜甫才虽高却无政治智慧,他根本未看清当时朝堂局势。玄宗未死肃宗继位局面尴尬微妙,父子二人表面虚应却暗斗汹涌。房琯本玄宗旧臣,此次正是肃宗借机清洗玄宗一党的开端,杜甫天真撞向枪口。
虽说肃宗在他人劝说下未将杜甫治罪,可杜甫于谢罪信中仍想较真辩出子丑寅卯。杜甫曾自诩乾坤一迂儒,其不懂妥协融通不合官场政治的模样呼之欲出。肃宗一气之下将杜甫放了大假。
既使杜甫对官场政治感觉再迟钝,也感到了肃宗冷漠疏远态度。其深感报国无门郁结于心,只得返回鄜县探望家人疏散心情。他沿途亲见战乱后民生凋敝惨状,其思想境界已悄然向关注底层百姓生活转变。
随着唐军大举进攻,蛰居鄜县的杜甫突闻唐军收复长安与洛阳消息,其自觉大唐复兴在即急需人才,那颗壮志未酬的心又跃跃欲试飞向长安。欢欣鼓舞归来的杜甫却未料玄宗、肃宗同归长安,父子同堂场面更尴尬。肃宗历尽十八年太子生涯,为保命隐忍谨慎早已养成懦弱无能之性,对宦官李辅国言听计从,加速清洗玄宗老臣,排挤玄宗无力于朝堂立足。
杜甫本不是重要目标,却再受房琯等人牵连,被贬谪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踌躇满志来长安却黯然离去,尤其是新职位无实权只是抄录公文等繁琐杂务。杜甫本自负宰相之才,希冀助君王处理政务指点江山,可如今只能深陷琐碎小事,无法施展报国之志,其心中郁闷难抒,失望之感日渐蔓延,这应为其日后辞官打下伏笔。
二,战局风云再起,杜甫亲历百姓疾苦脱离幻想转身关注底层民生。
杜甫被贬州县小官,这对志向高远的杜甫是沉重打击。朝廷腐败仕途失意,可他又不得不为养家糊口忍耐,其为排解烦闷再次归洛阳探亲。
可就在杜甫想由洛阳重返华州时,安史之乱战局突变,安禄山突然被刺杀,叛军大权落入其子安庆绪手中。唐朝大将郭子仪讨伐安庆绪落败,退守河南河阳,致使洛阳一带再次陷入战乱。
杜甫返回途中亲眼看到了新婚妻子送郎君上前线的依依不舍之情;亲眼看到了战败归来的士兵面对房倒屋塌的庭院,自感无家可回的痛哭悲声;亲眼看到沿途村庄已十室九空,仅余几户人家既使儿子们皆在前线,仍难逃郭子仪军队征壮丁的厄运,家中老妇为留下个男人护孙子周全,毅然让老公翻墙逃跑,自己充兵源赴前线当火头军。杜甫望着老妇背影,眼见百姓再苦亦为国家着想的善良,可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已深深刺痛杜甫之心。
他疾笔写下的《三吏》与《三别》,是对残酷战乱的真实写照,其心中所思所想已与百姓融为一体。其关注焦点已由官场仕途,开始俯下身来真正关心底层民生。
三,官场黑暗政治前途迷茫,致使杜甫信仰执念崩塌毅然辞官追求本性自由。
杜甫回到华州正逢关中大旱,他面对饿殍遍野既忧心百姓生活,又牵挂戍边战士辛苦,却又苦于无能为力,只得长叹一声渐生辞官之心。
虽有人说杜甫是源于关中大旱,因饿而辞官。有书君觉得天灾人祸物价飞涨,杜甫清廉朝廷俸禄确实不足以糊口,这亦应是杜甫辞官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杜甫一生最鲜明个性就是对人生信仰的执着追求,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其心中理想执念。可是安史之乱未平息,百姓惨遭生灵涂炭,肃宗却不重国事只一意清除异己,自己却空有抱负无力回天。可以说局势的混乱朝廷的腐败,已经使杜甫深感绝望信仰崩塌,他于政治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无力感,应是其辞官根本原因。
纵观杜甫一生,他一直用诗歌记录生活。从青年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怀高远意气风发,到见证揭发官场黑暗百姓疾苦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信仰不灭。从“忽闻剑外收蓟北”的幻想重整河山的欣喜欲狂,到《三吏》、《三别》体验百姓悲苦的转变,最终“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这才是杜甫信仰崩塌后不拘于框框,追寻自由的本性。
杜甫诗作记录的就是其由雄心万丈,到被现实击败绝望失落继而辞官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杜甫虽西行秦州后入巴蜀,无论他如何落魄皆不曾放下过忧国忧民之志,既使身居茅屋亦想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杜甫虽一生郁郁不得志,可是其心怀天下之志可昭日月,无愧诗圣之称,其诗心名垂千古永流传。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垂老别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垂老别原文及翻译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