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感遇十二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感遇十二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遇十二首其一的重音?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朝唐朝张九龄写的。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重读的音有:葳蕤 皎洁 此生 谁知 有 何求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的。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于声色,宠幸奸臣李林甫和牛仙客。牛、李把持朝政,朝廷腐败。张九龄对此非常的不满,于是采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这十二首篇篇都是经典诗作,特别是《其一》更入选为《唐诗三百首》的首篇佳作。最后明志的一句“早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是许多人一生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一句诗词之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一二句就用整齐的偶句,点出春兰和秋桂的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兰用葳蕤来形容,两字点出兰草春意盎然,无限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皎明洁净。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也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以及对朝廷现状的担忧。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在的山中隐者来。
七、八句直表心迹,点出诗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又寄寓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感遇》是一首需细细品读的佳作,诗人为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所作。此诗是《唐诗三百首》中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原诗共有十二首,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当时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此诗为其中第二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即兰草,古时的香料,用来比喻高洁的操守。葳蕤:草木繁盛并且枝叶下垂的样子。桂华:即桂花,古时“花”、“华”二字通用。皎洁:明净。此句意为:春天的兰草叶子繁盛、枝叶下垂,秋天的桂花皎洁明净。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欣欣:指草木蓬勃茂盛。生意:即生机。佳节:美好的季节。此句意为:它们欣欣向荣、生机勃发,一起形成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指山林里的隐士。闻风:指沐浴在兰桂的芬芳里。坐:因为。悦:喜爱、欣赏。此句意为:有谁知道山林里的隐士,沐浴在兰桂的芬芳里,因此相互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本心:本性。此句意为:草木有自己吐芬竟放的天性,哪里需要美人来攀折。古人所谓“感遇”,即感事寄兴—感怀自己的遭遇,抒发自己的理想。此诗以传统的“香草美人”比拟手法,把自己比作春兰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只求保存自己“皎洁”的“本心”,而不求他人欣赏和举荐。
诗中诗人把君王或权贵比作美人,“林栖者”、兰桂等意象带着浓浓的隐士高洁风,暗喻自己不求“美人折”。最后一句流传千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句透露着一股高洁、自爱之意,由此可见古文人之风骨。此诗用比得法,风骨自成,脍炙人口,经久流传不息。明人邢昉在《唐风定》里评道:“透骨语出之和平。”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自出版以后,脱颖而出,成为历代编选的唐人诗集中最有影响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版本。《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首即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全诗如下: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此处并非指只有兰花的叶在春天是葳蕤的,桂花的花在秋天是皎洁的,而是用了一种“互文”的手法,应该理解为兰花和桂花的枝叶是多么繁盛茂密,花朵是多么清雅高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意思是它们这样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自然而然地成就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句中还隐含着一个典故,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闻风”即来于此。所以这里的风不仅指香风,还是道德君子的一言一行。这句诗的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香风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处的“美人”就是指上句的“林栖者”。承接上句,话锋一转,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没有遇到知音的欣喜,反而是表明了洁身自好的志向。
张九龄的这首五言古诗,托物言志,以兰桂自喻,表达了自己志向高洁、不求虚荣、恬淡从容的高雅情怀。其中 “草木有本心,何求没人折”不得不说代表了一种保持本心、洁身自好的更高境界,尤为历代文人墨客传诵。《唐诗归》中说:“冰铁老人见透世故,乃有此感。”
张九龄本是开元盛世时期一位非常有贤德、有才干的宰相,但是遭遇李林甫等小人陷害,被贬为荆州刺史。忠心耿耿而被诋毁,令张九龄相当苦闷,任荆州刺史时期,他由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感遇》诗,共12首,托物言志,抒发其情怀,“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 ,认为其“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兰花春葳蕤”为组诗中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有几处解释上的错误,可以说明一下。
如果故作高人,那么首先,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的编撰者蘅塘退士的自明心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恰恰代表者所有诗人,以及编撰者本人的人文情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做为花草,从《离骚》开始就赋与了高洁美好的品性,兰叶,在建安七子徐干的《室思》中有所表达。而所表达的就是三个字——志不遂。而这三个字几乎可以引发所有文人的共鸣。
不平则鸣,
不遂则诗。
葳蕤,原是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可是在《东雀东南飞》中却可以形容夫妻,我们不难想到,《唐诗三百诗》是他和继室一同完成的佳作。做为男人,老婆的功劳一定要记得!
桂华,网上说等同于桂花,其实不是,桂华指的月亮中桂树的光华,借指月光。要鉴别桂华指的是桂花还是月光?很简单,只要看前后句就可以了。比如“蔓蔓芝秀,冯冯桂华”(《乾安》)、“鲜鲜桂华树,华好叶何奇”(《随园诗话》)、“金碧坚不灭,桂华兰有英”(怨别诗),这些应当是桂花。
比如“桂华今夜,欲照鹊台幽”(虞主祔庙诗)、“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喻世明言》)、“华流瓦,纤去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要无”(白居易),这些应当是月光。
这一首后面有两个字——皎洁,所以,这里的桂华就是月光。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欣欣,草木茂盛,自尔,自然而然。潜台词就是自然生长,顺应时节。引伸为自己或诗人的心境,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要保持心中的美好和善念,不随波逐流,不违背本心。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就是隐士,而隐士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高洁,孤独,傲然,安于贫穷,澄涤自心。这恰恰是本书作者的心声。
闻风,就是闻到风吹过来的花香,就是一个“嗅”字,要知道《易》中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引伸为知己,引伸为读者,作者是利用业余时间来编撰这本书的,所以作者对唐诗的爱好、欣赏和品味全体现这本书里,希望可以遇到知音,希望读者可以得到启迪和美好的享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一句依然是说品德,借花草来比喻诗,借诗来比喻自己,诗人写诗,作者编写诗集,都不是为了名利,为了物质,只是一种本心的表达,所以不强求你喜欢,不强求你认同,不强求你赞美。
而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在于此。
相比而言,《宋词三百首》的含金量逊了许多。
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前言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一、张九龄被贬
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张九龄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又写了一首《归燕》给李林甫。
这段故事来自于唐朝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云: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军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某与焉,窃有所感,立献赋曰: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而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大意是,白羽扇逢时而用,虽然来自与羽毛未丰的天鹅,身份并不算高贵,但是还能起到一点祛暑纳凉的作用。如果有发挥作用之处,何惧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来,白羽扇没有了用处,也会在安静地在箱子里感恩戴德。
张九龄以白羽扇表明心迹,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献出生命也不怕。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另一首《归燕》是张九龄对奸相李林甫的示弱之作,据说李林甫看到这首诗以后,知道张九龄举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虽然如此,张九龄还是被罢相了:
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新唐书》
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唐玄宗听从李林甫任用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从此唐王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二、张九龄的《感遇诗》
离开了丞相之位,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有感啊而作《感遇》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够在各自最好的时节显示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其实和他写的《白羽扇赋》的含义差不多,白羽扇在夏天是它最好的季节,即使处于被舍弃的秋天,它依然无怨无悔。这也是它的本性呀。
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
结束语
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
(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
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
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
@老街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感遇十二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感遇十二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