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境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如来藏变现似五尘境之内相分上所生法尘三境,为意根、意识所缘及意识所变生之带质境、独影境之法尘属色法三境;与意识所相应法及意识思惟而施设之名相,亦可称为法尘,属心法尘。
正香居士,法尘是指如来藏变现三境的相分,是意根和意识所缘的对象。如来藏变现出类似五尘境的内相分,生成色法尘,以及意识相应的法尘,属于心法尘。
关于三类境的命名,虽然在诸论中未有明确提及,但据《成唯识论学记》记载,这是玄奘法师基于《瑜伽师地论》的理论创新。性境不随心,有三种不随从三境: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不同界地的系不随,以及种不随。独影境则以见分为主,显现为主观幻象。
南寺传︰在南寺传是主张三类境仅局限于相分而已,其所引用之证据是《了义灯》卷一(末)之文(大正43·677c)︰‘然同别种,复有种别性与见同,或复性同而系种别,或复相分性随见质,判性不定,或虽有质相见同生不生本质,由此不定故,三藏法师以为一颂。
三境,什么意思?
三境 三界六道。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六种,而“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均属于天人道,称为“六道”。
意思为:又名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三曰“意境”,叶朗认为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就是说,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 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 │ 物质实境。
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种不随心,即:(1)性不随,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所缘之相分境,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之性通于三性。
人生三境是指做人的三重境界。即:凡人、君子和圣人三重人格境界。
“人生经不得三境”,其中的“三境”分别是什么?
1、三境分别是:少年经不得顺境。少年应该是立志的时期三境,吃苦的时期三境,必须在逆境中经历足够的历练三境,才能培养出坚韧的精神。中年经不得闲境。人到中年,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刻。如果此时每天无所事事,日复一日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这辈子恐怕难有大作为。晚年经不得逆境。
2、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三境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人间词话》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是: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三境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第三境界。“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
什么是三量,三境,三性
1、第六识具有三性(善、恶、无记)和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的特性,对应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的多样性,反映了生死轮回中的不同境况。第六识与51位心所紧密相应,遍行心所如作意、触等引导行动,别境心所如欲、慧等则影响个体的修行境界。
2、前五识只能够缘当下的五尘境,是现量、是性境;而第六意识能够缘宇宙万法,通于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三时,第六意识都能缘。
3、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三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境是哪三境、三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