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李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拔和李绂是一个人吗?
不是一个人。
李拔(1729~?年),号峨峰,四川 犍为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宁知府(今霞浦)。翌年,调任福州知府,重文化,有政绩。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离任。
李绂[fú](1675年—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
李绂是雍正的重臣吗?
历史上的田文镜与李绂,都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和器重的大臣,前者坐拥雍正为其专设河南山东总督一职,而后者则是位居直隶总督的高位,可以说这二人均为专治一方、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权势与地位旗鼓相当。
然而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时候,这两位雍正宠臣之间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朝堂“冲突”,即便是雍正数次从中斡旋调解均未能消弭两人的矛盾,田文镜与李绂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雍正为什么杀杀李绂?
雍正李卫的关系一直很好,在雍正的家奴中,同样有一名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名为年羹尧,年羹尧平定西北,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却骄奢淫逸,纵容手下犯错误,因此雍正帝对其非常不满
李绂是被乾隆杀死的吗?
李绂并不是被乾隆所杀,而是因病而亡,相反的是乾隆帝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是乾隆帝继位后,授于他户部侍郎、补太子詹事,历任光禄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在乾隆十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李绂一生勤政爱民,打击腐败,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汉,因弹劾田文镜三次入狱,两次赴刑场问斩,却没有半点怯懦。李绂一生清白,效国为民,祸福不动心,生死置度外。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抚州的一条繁华街道取名为“穆堂路”。
《雍正王朝》里,雍正特赦杀李绂的时间明明已不够,为何最终能救下来呢?
雍正即位之初,即开恩科,以科举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其中最有名的代表当属刘墨林。在殿试上,雍正皇帝还特意钦点表扬了非科甲出身的官员,这个人就是监生出身的田文镜。
科甲朋党之争是雍正年间士人之间最为突出的斗争之一,尤以李绂和田文镜之间的互参最为著名。李绂,在《雍正王朝》中,首次出现在老三胤祉的府上,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之一,以其博学通识,是为朝廷清流党的领袖。
李绂是康熙年间赐进士出身,什么是赐进士出身?简单来说,就是科举头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叫赐进士及第)外,由皇帝钦点录取的二甲(若干人)中的进士,叫赐进士出身,而三甲则叫赐同进士出身。
对读书人而言,出身非常重要。自唐宋以来,因以科甲官员出身攀连附庸形成党羽的到明清已成为一种腐朽的积习和惯性。
田文镜恰只是监生出身,没有参加过科甲的考试,所以和科甲出身的官员搞不到一块儿去,也难成党羽。雍正年间,田文镜与李绂互参案,实则是科甲朋党之间的一种斗争。雍正皇帝采取了支持干实事的田文镜,打击李绂的措施,是因为雍正皇帝担心科甲朋党的人因固守旧,遍成党羽,于推进改革新政不利。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最后要杀李绂,就是以历史上这段历史为演绎的。当然,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杀李绂还呈现出高超的帝王之术。比如,在李绂被押赴刑场,明明时间已经不够,但是弘历还是救下了李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田文镜为河南巡抚,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受到来自于读书人的很大阻力,甚至抬出孔圣人的招牌,通过罢考来阻碍新政。田文镜脾气火爆,对读书人态度蛮横,以高压手段对待读书人,他的工作方法也激起了读书人的愤恨。最后是在弘历的劝导下,才平息了这场罢考案的。
李绂同时受任直隶总督,在河南与田文镜见了一面,李绂对田文镜对待读书人的态度大为不满,指责了田文镜,由此产生了嫌隙。
有了前面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田文镜和李绂本就不是一路人。只是因为雍正皇帝另眼看待田文镜,所以,李绂才对他有所礼遇。说到底,李绂是个书呆子脾性,读书编书实有一套,从政未必拔尖儿,从科场舞弊案的查处就可见端倪。
雍正派任李绂为直隶总督,同样是要他到直隶推行改革和新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和其他读书人还有一定的区别,他是接受新政的,要不然也不会去。而他与田文镜的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呢?是对读书人的态度。
但是,很显然,李绂被其他同僚给当了枪使。河南的罢考案是明面上是冲着田文镜的态度去的,暗地里可是冲着雍正的改革新政去的。雍正让李绂去直隶推行新政,自然也是对他莫大的信任,但是他却把事情干成了犟驴,对田文镜大加斥责,本来只是对田文镜的态度有意见,最后却转变成了一场反对雍正新政的朋党案。
李绂身陷其中,那些反对雍正新政的官员们利用李绂这个清流领袖反对田文镜作为反对新政的枪炮,强行在乾清宫进行逼宫,要求雍正妥协。
雍正当然知道李绂被当枪使了,但是更可气的是李绂是个死脑筋,死不认账自己的问题,反而和其他官员一起跪逼雍正,这才激起雍正大怒,要杀了李绂。至于那个陆生楠、谢济世不过是行反田文镜为名,实际上反对新政罢了,不能和李绂同日而语。
李绂是扎扎实实的清官和名流,这一点雍正是知道的,他是读书人的领袖,自古以来,读书人是撑起统治阶级的顶梁柱,不可妄废。收拢读书人的心,是历代皇帝都必须要做的事。
所以,雍正皇帝要连李绂一块儿给杀了,其实内心未必是真。他知道如果杀了李绂带来的后果,八爷党本就从中作祟,他不可能让人心都给号称“贤王”的老八胤禩给争取去了。
所以,这次要杀李绂,只不过是雍正演出的一场戏罢了,他既要警告清流党,同时也要争取清流党。很显然,好人和坏人不可能一个人都演完了,那样的话这个皇帝就是儿戏了。
其实,弘历回京之后,雍正皇帝已经给他透露了自己的意思。雍正说“坏人朕来做,你要记住,一定不要得罪读书人。”这就是雍正的帝王之术。
弘历是未来的皇帝,他需要读书人治理江山,需要读书人的支持,所以雍正自己来做一个恶人,假意要杀李绂这个代表,却让弘历去营救,等于把这个好卖给了弘历,以后这帮清流还不帮着弘历?
对于李绂来说,这就是救命之恩啊。对于清流党来说,这就是未来之君的皇恩浩荡啊。爷俩把好事坏事都做了,八爷党想利用这件事掀起点什么风浪,也就只有干瞪眼儿了。
所以,雍正本就没打算杀李绂,只不过做个样子而已,受益人是弘历,当然也就能救下了。
因为雍正的目的就不是要去杀掉李绂,而是为了给弘历积攒人气。一刻钟从午门到菜市口坐地铁都要半个小时,考虑到那时候城市结构比现在简单,中途不停车,快马飞奔估计最少也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毕竟6公里可是不近。
李绂因为反对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和田文镜闹翻,并和全体清流和雍正对着干。雍正翻看当初将年羹尧参死的联名上书奏折和此次要把田文镜参倒的奏折名字进行对照,发现一模一样。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朝廷清流结党。结党这是雍正最痛恨的,自己就曾经写下《朋党论》来抨击结党。一气之下的雍正将谢济世,陆生楠和辞官被抓的李绂一同打为党争,拉到菜市口斩首。后来满朝文武求情,弘历和三爷胤祉下跪请求,在最后时刻救下李绂。
再说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李绂这个人。说起李绂,我突然想起一句戏谑的话,就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李绂这个人第一次出场是在四阿哥胤禛向三阿哥胤祉追国库欠款的时候,李绂当场顶撞了胤禛,这时候就显示出李绂只要有人侵害了自身的利益,他就可以不管不顾,国库的钱他都敢欠,欠了还要理直气壮。科考舞弊案李绂虽然显示出自己的正直,却也显示出他的无知,四处奔波,确是要到伯伦楼抓人,要不是李卫出手,李绂估计空手而归。在找李卫之前,李绂对李卫可是百般看不起,要不是胤祉让他放下名士派头,说不定最后还得被治一个扰乱科考之罪。
后来雍正推行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明显侵害了读书人和其后代的利益,李绂不满意了,即使三爷提醒他小心打为朋党,他也不在乎,说明清流结党确实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李绂不仅和田文镜闹翻,甚至要辞官不做。雍正有句话说的好,这些人表现是参田文镜,实际上就是冲着雍正,冲着新政来的。所以雍正有事自己扛,有苦说不出。他要做的就是给弘历积累人望。
果然百官和三爷,弘历都为李绂求情,毕竟李绂可以一等一的清官,还是当时天下文人的领袖,他的话语权可是很重的。弘历去了以后,雍正拿出了赦免李绂的诏书。这一下可了不得,弘历的英雄事迹,开始在八卦中心伯伦楼宣扬 。有人开始演讲弘历骑一个黄骠马,飞到了菜市口,救下李大人。这时候有人说我明明看到了马蹄子是落到地上的,并且道出了事情的原委。知道真相的人是谁呢?就是那大爷。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那大爷。
他是一个老牌的旗人,下馆子都要亲自带茶叶,鸟笼,蝈蝈都是上等品。但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他曾经给时也写过稿子,并且得到了不菲的稿费,可见他也是有点真才实学的,还有一层身份,他可能是八爷党在民间的传话人。事情的原委就是监考官的表在午时二科就不走的时候就不走了。弘历拿到诏书的那一刻,监考官的表就不走了,一直等到弘历到,说明雍正早就安排好了。后来红利也得到了李绂的尊敬,送别的时候李绂喝下酒可见他心怀感恩。
刚刚说到了传话人的身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把表在午时二刻不走的时候的原因归结为有顺治爷,康熙爷保佑,提倡旗人把地都卖了。雍正让旗人下地干活,他们却在那大爷的鼓捣下,把地都卖了。这正是为八爷逼宫,让各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埋下铺垫和伏笔。所以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红石在八爷的蛊惑之下,给雍正出主意。
文/红雨说历史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清朝最幸运的皇帝,没有之一。其父雍正皇帝在民间传说里虽然以手段狠辣,薄情寡恩著称,但是对于乾隆则是舐犊情深,恩宠有加,特赦李绂则是雍正帝为弘历继位后,能得到仕林支持而导演的一出好戏。
雍正皇帝虽然吸取了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夺嫡”的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但是由于他对尚为皇子的乾隆的偏爱,诸多大臣已经猜到弘历会继位,因此雍正乾隆两朝的权利交接极为平稳。
乾隆作为皇子时的封号为和硕宝亲王,从唐代开始,称皇帝的印信为“宝”。 《新唐书·车服志》:
“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
此后,玺、宝称呼并存,交替使用,象征了皇帝的权力。 以“宝”为封号,是雍正皇帝视其为继承人的明显信号,暗示玉玺有归。 同日受封的还有五阿哥弘昼,封号曰“和”,为附和、跟随之意,这是在告诫弘昼,要好好辅佐弘历,不要有非分之想。
雍正帝继位后,大力进行改革,自然会得罪一些利益既得者,他愿意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做个独夫,受天下人非议,但是他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重蹈覆辙,因此,他要为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雍正皇帝对乾隆的好还表现在治国上,他把得罪人的事自己都做了,不像康熙皇帝在自己任上宣布了一个“永不加赋”的政策,把好人都自己做了,后世人想从民间刮油水只有自己做恶人。
李绂作为仕林领袖,名声极重,因为反对雍正的改革,被判了斩刑,为了营救他,民间议论纷纷,百官奔走呼吁,连天潢贵胄雍正帝的三哥也放弃御前免跪的特权,给雍正帝下跪求情,雍正帝也不为所动,可以说雍正把营救李绂的这场戏引入了高潮,就等主角入场了。
宝亲王弘历姗姗来迟,为自己曾经有过师徒名分的李绂求情,眼看救人时间不够,雍正帝这才拿出了特赦李绂的旨意,让弘历去救人,因为时间不够,李绂原本必死无疑,千钧一发之际,宝亲王居然赶到法场救了李绂,这一幕自然是高潮中的高潮,宝亲王也自然是头戴主角光环。
因此,在救了李绂后,一群八旗子弟在茶馆闲聊,营救李绂这件事的主角居然不是李绂,而是变成了宝亲王弘历。
我敢断言,雍正帝应该是给过监斩官员密旨,不管到什么时间,杀不杀李绂要等到宝亲王弘历到达法场后再说,他就是要让宝亲王弘历在最后时刻救下李绂,成为整个仕林的恩人。所以说营救李绂整件事都是雍正皇帝有意导演的,目的就是为宝亲王弘历造势,为自己的继承人赢的仕林的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绂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