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崔颢《黄鹤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崔颢《黄鹤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鹤楼的中心句原句?
崔灏《黄鹤楼》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
谢谢邀请。
【01】两首诗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传说两首诗写作,崔颢的写在前面,李白这首写在后面,更有人说,李白当时登上黄鹤楼,本来想题诗,结果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就再也不好意思写了,于是就有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奈。以至于李白后来被排挤出长安,游览金陵时写下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被人认为是他想与崔颢的《黄鹤楼》比试而写下的。
【02】登临怀古的双璧
如果说李白想写出与《黄鹤楼》一样的诗来,才肯罢休,倒也符合李白的性格。而这两首诗歌,虽然一个写的是黄鹤楼,一个写的是凤凰台,但仔细看似有相似之处:
同为怀古:黄鹤楼上乘黄鹤而去的古人,凤凰台上的凤凰已去。
韵律相似:楼-悠-洲-愁;流-丘-洲-愁。
语言天成,流畅自然,与两位诗人平常的语言积累和修为是分不开的。
所以又有人说:李白的这首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03】两首诗各自的特点
《黄鹤楼》: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借传说落笔,仙人乘鹤,本就是虚无的传说,诗人却写成有那么一回事,而且黄鹤还一去不复返了,这其实也就是感怀岁月一直向前,以前的古人再也见不到了,这是人们登楼或者登山远眺常有的心情,感情又很真实。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这首诗诗中有画,达到了最高境界:近景、远景,楼里楼外,江边江际,一幅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的山水画。
《登金陵凤凰台》:一是充沛浑厚之气。全诗有一股浑厚博大之气,让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又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所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是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首诗对历史和自然的认识独到,历史他觉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在表现自然时,觉得自然力量雄大,时空也在变化,比如前面说到的青天外,白鹭洲句子。
其实就两首诗本身而言,他们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的,在用韵上也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方面更是体现了大家的风范,潇洒清丽。
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黄鹤楼》更胜《登金陵凤凰台》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一个先成,一个后作,加上人们的传说,觉得李白是在模仿崔颢的诗歌,自然就在心理上给了一个定论罢了。对于诗歌的欣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
喜欢读书,喜欢写文字,我是青鸾惊鸿,感恩每一次的不期而遇和喜欢。
登黄鹤楼崔颢?
登黄鹤楼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描绘了楼上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登黄鹤楼可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同时也能领略到崔颢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激发灵感,让人更加热爱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登黄鹤楼崔颢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值得一去。
不是登黄鹤楼,是《黄鹤楼》,崔颢诗作。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崔颢是唐代诗人,著名的《登黄鹤楼》即为其代表作之一。诗中崔颢以登高远眺为切入点,借黄鹤楼高处的视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唐诗中的佳作之一,也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崔颢通过黄鹤楼的高度,尽情展露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他以着人生观的角度来描绘黄鹤楼的壮丽和自己的感受,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自然等多种领域的知识,呈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理解。
崔颢(约704年-约754年),字颢,唐代著名诗人。
《登黄鹤楼》全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所见到的景象,以及对黄鹤楼历史的感慨。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武汉市的著名景点和历史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后经历代修建,成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在这首诗中,崔颢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和远方的思念。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作。
崔颢《黄鹤楼》的首联,颔联,颈联写的是什么景?
1,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3,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全诗: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崔颢是什么时候写下《黄鹤楼》的?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崔颢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原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如下: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崔颢《黄鹤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崔颢《黄鹤楼》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