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逐谏客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逐谏客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轼六国论谏逐客书全文?
苏轼《六国论》: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谏逐客书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外客”不负秦,李斯讲完外客对秦国的好处,同时又讲驱逐外客对秦国的坏处。国家想要强大,就得吸引来人才。现在秦国把人才都给赶走,就是逼着他们去别国,给秦国的敌人效力。
《谏逐客书》开场:事实胜于雄辩
本土贵族赶走宾客的理由,是很站不稳脚的,秦王是被怒气冲昏了头脑,才听从。
所以李斯开篇就要列举出事实,让秦王明白,“外客”不负秦。
李斯列举出了秦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们都用了不少外客: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重用的是蛮夷人由余、楚国人百里奚、宋国人蹇叔、晋国人丕豹、公孙支,这些都是秦穆公时代的名臣,秦穆公通过重用他们,完成了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伟业。
秦孝公重用卫国的商鞅,推行商鞅变法,促成了秦国的强大,秦国有今天离不开商鞅的功劳。
秦惠王重用魏国的张仪,破坏了山东六国的合纵,然后才敢蚕食中原,夺取大片的土地。
所以说,外客有什么辜负秦国的地方呢?
李斯写道这里,秦王心里就有点感触了。
李斯又在书中用激将法,通过拿人才和珠宝做对比,来劝谏秦王:
秦王宫里的宝物,有和氏璧、随侯珠、昆山玉、太阿剑,这些宝物秦国本土并不能生产,都是外来的,而秦王对他们爱不释手。
郑国的美女和乐曲,在秦王宫十分受到欢迎,也深得秦王的喜爱。
难道秦王只爱外国的宝物和美女,而不爱外国的人才吗?
那些宝物和美女,只要能得到大王的喜欢,都能得到王宫的接纳。然而一些从心底里就想为秦国效忠的人才,大王却不分好坏,要将他们统统罢免。
难道大王只爱惜享乐的器具,而不爱惜治国的人才吗?恐怕这种做法,不利于您在诸侯中称霸。
李斯讲完外客对秦国的好处,同时又讲驱逐外客对秦国的坏处:
江海不拒绝每一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博大;泰山不拒绝每一颗沙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雄伟。
国家想要强大,就得吸引来人才。现在秦国把人才都给赶走,就是逼着他们去别国,给秦国的敌人效力。
这种做法就像是送给强盗财粮,送给敌国兵甲,削弱自己而给敌国创造机会,实在是不可采取!
六国一直是秦国的竞争对手,六国强则秦国衰,李斯向秦王展示了驱逐外客所带来的威胁,秦王看完后立刻就改变了主意。
这封《谏逐客书》不仅让李斯得以继续留在秦国,它还展示出了李斯有远见的目光,让李斯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从此李斯平步青云,成了嬴政最得力的助手,最后当了秦国的开国功臣和丞相。
《谏逐客书》,散文名篇,秦李斯作。
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非秦国之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遂作此文以谏阻秦王。
文章结合秦国实际,从“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出发,力辩逐客之非。首先征引历史,列举秦先世大量招揽和使用客籍人才所取得的成就;其次指出秦王喜好四方之物而排斥客卿,“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的错误态度;最后郑重提出广揽人才以成就统一大业的建议。
全文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气势宏放酣畅。善用排比铺陈,词采富丽,有骈偶化的趋向。李兆洛《骈体文钞》认为它“是骈体初祖”,文风对后代曾有影响。
谏逐客书是李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大致内容有三点:
1.客卿对秦国有大功,原话是‘客卿何负于秦?’。当年秦穆公重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秦孝公重用的商鞅;秦惠文王重用的张仪;秦昭襄王重用的范雎都不是秦国人,但正是他们成就了历代英明神武的大秦国君,使秦由弱变强。
2.驱逐门客是重物轻人。讲珍宝和美女,你秦始皇从来没说过,只要不是秦国出生的美女和珍宝你就不要的。对美女和珍宝你不分国籍,难道对人才你要分国籍吗?没有道理的。
3.驱逐门客是资助六国,不利于秦统一天下。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如果他们不能留在秦国效力,他们必然会去六国帮助六国的国君,这对于将来秦统一天下造成很大障碍。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谏逐客书原文注音版电子书?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chén wén lì yì zhú kè ,qiè yǐ wéi guò yǐ 。xī mù gōng qiú shì ,xī qǔ yóu yú yú róng ,dōng dé bǎi lǐ xī yú wǎn ,yíng jiǎn shū yú sòng ,lái pī bào 、gōng sūn zhī yú jìn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逐谏客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逐谏客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