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三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国藩又被称为曾三戒,可是不知道是哪三戒?
曾国藩被称为“曾三戒”,这个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他28岁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的时期。他当时非常得意,整天和好友及同窗们吃喝玩乐,并接父亲曾麟书至京享受生活。然而,曾麟书在京城待了几天后,看到儿子如此放纵,很是生气,便以不适应京城生活为由,雇车南下回到家乡。
回家后,曾麟书给曾国藩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在这封家书中,他严厉地批评了曾国藩的行为,并告诫他说“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是个孝子,接到家书后感到非常羞愧,于是他立下了三戒,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因此,“曾三戒”由此得来。他致力于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至大理想。这三戒作为他修身反省的信条,也是他致力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体现。
柳宗元三戒是哪些?
《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所作的三篇一组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
作者通过麋、驴、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借题发挥,揭露了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得意小人的丑态,并预言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文章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1、《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
2、柳宗元的《三戒》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
三戒是韩愈的作品吗?
《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所作的三篇一组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通过麋、驴、鼠这三种动物形象,借题发挥,揭露了当时一些达官贵人、得意小人的丑态,并预言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文章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怎样理解?
我来回答。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先说“戒色”,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身体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气力,血脉还没有定型,要适当克制色欲,以免贪色伤了身体,在这方面,一定要引以为戒,保证身体茁壮成长。
再说“戒斗”,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意思是说人长到成年的时候,气力,血脉茂盛,各种机能达到顶峰。这时候一定要避免械斗,好勇斗狠,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说“戒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得到,占有的意思?为什么要戒得呢?意思是说人到老年,气血衰败,身体大不如前,应该心胸豁达,看开世事,该放手时且放手。不要贪婪,攒吃攒喝攒钱攒房子。怕死,爱钱,没瞌睡。须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上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戒掉贪欲之心方能养浩然之气,益寿延年。
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若真能持此“三戒”,真圣人也。
作为一名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又经历过了人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对这句话我是从心里赞成的,也希望年轻人都能早日学到并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做为今后人生的指引,善莫大焉。
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对人的修身养性方面所提出的建议,大概意思如下:
少戒色:俗话说万恶淫为首,少年时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人生的懵懂阶段,对于”色”是充满好奇、冲动、而又不知它的危害。终日又喜欢胡思乱想,因此,极易受到“色"的危害。无论是对异性的爱慕,还是胡思乱想,都是内心生理的体现,但因为年轻,对它知之甚少,这时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被这种欲望所控制,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不利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不能意识到“色"的危害,就会沉湎于其中难以自拔,朝也思,暮也想,这样就会把本应用于学习上的充沛精力消耗殆尽,时间长了,也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隐患。其实,人生中一些病都是在少年时无知留下的祸根,但是到了中年才会才身体里显露出来,到那时才会恍然大悟,追悔莫及!鉴于此情,年轻人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到“色"的产生及危害,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能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然后通向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中年人精力旺盛,孔武有力,这时便所向无敌,任何人都不足以成为其对手;加之生活压力较大,难免会脾气暴躁,表现出好斗的特征。身强力壮,一出手就可能给别人带来致命的打击,既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等到进入铁窗的那一刻,才会追悔莫及。另外,中年人好喝酒,酒后就会寻衅滋事,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故,因此,中年时一定要戒斗,凡事心平气和、理性解决,不倚仗身体的优势盛气凌人,让理性和智慧始终充满着中年人的大脑,这才是成熟的真正标志一一一不单指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理。
老年要戒得:这更发人深省。人到老年或许已功成名就,大风大浪都已走过,到这时,应该心如明镜,心如止水。切忌贪得无厌,无度索取。很多人老了老了,却晚节不保,把自己送进了铁窗。他们有的是毁于钱,有的是毁于色,给自己的晚年画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句号。使自己徒留一生叹息!
其实,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给人以智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指引和建议,使每个人的人生少走弯路,不留下遗憾。所以年轻人要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牢记先人的的教导,早学习、早明白、早受益。用知识和理智去武装我们的头脑,莫让愚昧和无知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孔子的理解是,少年时代,不要贪恋女色。正是学习成才年级,怕误了学业,不能成为大事业的人,中年时代不要增强好胜。打架斗殴。也是生非。因为是有家庭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不是一个人的生活,想怎么就怎么,不是以气用事的,是忍,不管什么事都要忍,要三思而后行,老年时代是少生气,多开心,能干就干点,知道对身体好都行,不要那么的懒惰不干。那样对身体也不是太好的,能运动都运动,有个好身体最重要也最好的,好了写这些吧,平安顺利祝大家照顾好自己,安康吉祥,
“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出自孔子《论语·季氏》。原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认为,如果能活一百岁,不过人生三万六千天,看起来好像很长,但细细想来,人生也就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要发扬,不好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如此才能一生顺遂。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人们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
“戒色”儒家认为,血属阴,气属阳,人的身体必须阴血阳气流行,始能维持生存。少年身体内的血气尚未充实,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少年由于对社会经验不不足,对人间百态辨别不清,少年的轻狂易导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对少年进行,全面的人生观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
“戒斗” 壮年时,血气刚强,难忍一时之忿,与人争斗,必然召凶惹祸,故须戒斗,以饱满的精力,用于正当的事业。中年人之间的斗,更主要的是指暗斗,这种斗往往比街头斗殴更厉害。不仅消耗双方的脑力,更有可能破坏业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会环境,也可能给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
“戒得”, 得,贪求。老年时,血气开始衰落,要戒贪得无厌,控制欲望,要注重养心。人老休衰,精力不支,如贪求事功,希望有所得,不但身体不能适应,而且事情也办不好,所以要戒得。礼记“七十曰老,而传”。而传,就是要把事情交代出去,这就有戒得的意思。
老年人应该帮助年轻人,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伟大的。孔子因为七十二贤,才能传播自己的伟大思想,那么中国儒家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这几话的原文出自《论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定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校园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我们成长到了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我们自己的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
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不如反观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
其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也就是说你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所以我们就要在中年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
如果你觉得说一个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职位、更好的公司,为什么你没有进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如果通过你的修炼让自己更好一点,那个机遇也许会选择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时候交朋友最当慎重。
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动你,他会说你觉得谁谁谁就比你强啊?为什么他就有那个位子?你觉得谁谁谁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碍啊?你现在就应该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时候交朋友要交那种平常心的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够交到那种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远都会是你身边的一个抚慰、一个栖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动你去争斗的人,这就已经是人之大幸了。
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就像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这里面其实是大有深意的。人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要开始用减法生活。因为人在年青的时候你要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你收获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们不学会抛弃,那么,就像是一个新家,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自己的心灵会被所得而堆满,最后会累于得。也就是说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实都是他们的所得。比如说怨儿女,说小的时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现在你们都去忙了,不孝顺,不回来看了,很伤心。再有就是抱怨说,你看现在社会发展的多不合理啊,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一去外企,她进去就是三、四千块钱,你觉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如果老在说着这些东西的话,那么你的所得就变成你生命的一种隐痛,因为人有得就会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会在得上有所抱怨。
儒家三戒颜子四勿的解释?
孔夫子的教导: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痛点。
少年时期精力旺,欲望强。容易沉迷色欲,伤身损寿。
中年人血气方刚,容易流于争强斗狠,小事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老年人经历多了,容易变得现实势利,或者巴不得多留点给子孙。过了美人关,钱这一关却难过得去。不知留财惹乱。
故而,戒之。
不但佛门有戒,儒家也有戒。
国学大师钱穆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论语》,也应该介绍别人读《论语》。
《论语》的编撰着深懂人性,采用格言式写作,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
笔者二十多岁才读《论语》,是几本相见恨晚之经典著作之一。“颜子四勿”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所谓“颜子四勿”,就是颜渊的四不做。即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备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备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备贪得无厌。”
“四勿”是颜渊问仁,孔子所作回答。从日常一言一动中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是后学修为的不二法门。养正蒙学也多从此而入手。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戒一生指的是哪“三戒”?
你是想问“三戒一生”: 孔子在《论语》第十六篇中的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其意:“道德高尚的人(君子)在一生中有三种事应当严格的自我控制:少年的,血气(身体)没有成熟,要自我控制欲望(指对女人性的需求);等到身体成熟了,要控制自己的性格与人争斗;老年,身体已经衰弱了,要控制贪得无厌的名利欲望。”
权力、财富、美色并非是成功的标志,而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受的考验。孔子“三戒”以斗、色、贪为人生大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戒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