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10
气候偏凉佐以,但实际上却是热气偏胜,气候偏热“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即这一年虽然是阳明司天,但由于气候反常因而在治疗上就不能机械地按照燥气偏胜论治,而要按照热气偏胜来进行治疗。
全句意即对于前述内容,只要能抓住它佐以的要点,就会迎刃而解,反之,抓不住要点,就会迷惑多歧众说纷纭此句亦见于《六元正纪大论》但这个“要”字,彼处是指六气变化的规律,此处则是指气候变化与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篇主要讨论了五运六气的有关概念及六气变化所致疾病的机理、证候、诊断、治法等。并讨论了方剂的配伍、佐制、服法、禁忌等。进而概括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等重要医学内容。因为这些都是最精深、最重要的内容,故以“至真要大论”名其篇。
全句意即一年之中,下半年也占三气,即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三气均属在泉之气所主。因此,在泉之气主管该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 “名”,此处指三阴三阳。“以名命气”,即以三阴三阳来对六气命名。
佐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仍以“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为好。 这是具体说明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归经情况。关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问题,《内经》中论述很多。七篇大论中亦曾多次涉及《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佐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与此处文字义同。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第七十四篇,名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其核心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关键内容。至意味着极致,真则代表精微深入,要则强调重要性。吴昆在《素问吴注》中解释说,道无尚谓之至,理无妄谓之真,提其纲谓之要,意指这部篇章涵盖了最核心、最深刻的医学理论。
杏苏散配伍用药如何“治以温苦,佐以甘辛”?
1、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
2、其特点是凉燥侵袭,导致肺部津液无法正常分布。因此,杏苏散的核心药物是杏仁和苏叶,配合宣肺化痰的药品,采用的是苦温甘辛的治疗方法。这种方剂旨在轻度疏解凉燥,使肺气畅通,促进津液的正常分布,从而缓解肺燥症状。
3、寒苦温平燥为治疗学术语。润燥法之一。指用苦温药物治疗外感寒燥表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常用药物有杏仁、陈皮、苏叶、半夏、枳壳、前胡、桔梗等,方如杏苏散。
4、但杏苏散所主系外感凉燥证,凉燥外束,津液不布,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必使肺气宣畅,则津液布散,肺燥自解。
5、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
6、【答案】:AC 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试述:“湿邪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意义,并举例...
1、意义指,治疗湿邪为病,治疗以苦热为主,因为湿为阴邪,而热为阳,可以治疗,同时苦味能燥能泄,有燥湿的功效。所以治以苦热。佐以酸淡,酸味能受能敛,制约湿邪的运行,而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功效。所以佐以酸淡。
2、味苦性热的药物如苍术、蛇床子、补骨脂等,一般均有燥湿的作用。苦味药有燥湿作用,如黄连、黄柏等,即所谓“以苦燥之”。芳香类的温热性药物如藿香、砂仁、草蔻等有化湿的作用。遇到湿证患者,首先考虑“治以苦热”。“佐以酸淡”,“酸淡”指酸味药和淡味药。酸味药具有收敛作用和缓肝泻肝的作用。
3、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太阴之复”,意即湿气偏胜。“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与前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及“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义相同。
4、分消走泄法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条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5、祛湿不仅靠食物运动等,中医祛湿有妙招的,那就叫“淡渗利湿”,《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讲:“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淡味中药利湿利水,从小便而解。谢谢 什么是湿气?对于南方的小伙伴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需要终身与湿气做抗争。
佐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佐以安神药、佐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