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杜甫望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杜甫望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首《望岳》为何誉为绝唱?
这是年少气胜时的杜甫首次科考落榜后所写的诗。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岳:古代对高大之山的尊称。
岱宗:宗,长者。泰山是五岳之首,故称。
齐鲁: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名。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都在今山东范围内。
决眦:眦,眼眶,睁大眼睛眺望。
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未中。于是,在赵、齐(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等地漫游,便写于此间,这是杜甫现存诗中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中有不符五律平仄的地方,更接近于古体诗。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首句远望,惊叹泰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设问起句,初见泰山,怎么样呢?
李白也写过五言《泰山吟》,起四句是“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由实而虚,想象奇特,声势浩大。
而杜甫是一问一答,怎样?齐鲁青未了,干脆利落,却形象生动,如临其境。
没有泰山如何高、如何大,而以古代齐鲁之地的文化底蕴与绿意无边来衬托泰山整体的气势与外在的形象,它的生机勃发,绿意盎然一直延伸整个齐鲁大地,这是何等的壮观!
“夫”,一个虚字,就将人初见泰山的惊异惊叹表达得很形象,无限拖长音,别有韵味。
“未了”,又是一个拖长音,赞叹得不能停下,发自肺腑。
清代文评家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太山。
千百年来,泰山都是如此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从未褪败,这是泰山的永恒生命力,顽强而亘古。纵横数千里,绵延不断,是泰山的壮丽雄伟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近望,钟灵毓秀,天地独钟。
仿佛大自然专门独情于泰山,赋予她灵动秀丽的外表,巍峨博纳的内涵,屹立于这一片神奇的大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黄昏时分,泰山壮丽的身姿竟然区分出黄昏天明来。山南向日为明,山北背日为昏,分割晨昏,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
身入云间,一俯一仰皆开阔。
身在山间,细细看来,云在飘逸,层层叠叠,盘绕回旋。倦鸟归巢,暮蔼沉沉。
这一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
陶渊明想做自由洒脱的云,想学归巢的鸟儿隐逸山间。
但杜甫却无隐居之意,而生浩然之气。
睁大眼睛,满眼都是泰山的巍巍之貌,浩荡之气,高大而壮观,连人心中的郁愁都被扫荡一空,顿觉眼界大开,心胸开阔,神清气爽,这是受泰山的恢弘气势而影响。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应当登临绝顶,才能纵览这群山,这是提升整首诗境界与思想的两句。
显示出杜甫高于别人的胸怀与气概。
《孟子 尽心上》有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临东山时,才觉鲁国太小,登泰山时才觉得天下太小。这是见识多了,人的格局才大,思想才远。
同样,杜甫登临泰山之巅,也生万丈豪情。
只有登临高处,才能见到不一样的风景,世间万千美景尽收眼底。
也只有登临高处,你才知道再多的挫折与磨难都不算什么,仰望时你觉高不可攀,俯瞰时你才发现一切尽在脚下。
有时,陷入低谷,迷茫失落时,不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你才会觉得自己的格局太小,你需要的是高瞻远瞩,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力量。
杜甫在经历考场失意后,仍能激情满满,志向远大,这是年轻时候的杜甫,诗熔铸了诗人不灭的热情与抱负。
杜甫是个完美的理想践行者,就算追梦路上荆棘丛生,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只是这份坚持,更让他感到孤独。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也有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也是首登高望远的诗,尤其是“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这两句,也有一种俯视一切的傲然气概。
但我们却读出了旷古的忧伤与孤独。
这也是陈子昂初入仕途遭遇小人,理想难酬的情况下所表达的感情,天地悠悠,英雄殁古,谁还能有所作为,只能怆然流泪。
这两人相似的际遇,却是不同的人格特质。杜甫更为积极向上,越挫越勇。
写泰山的诗很多,杜甫这首可称第一。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不中没考上。
既然走出家门了,那就在齐鲁一带,好好漫游一下吧。《望岳》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漫游旅途中所做的。
当时的杜甫,虽然进士不第,但尚年轻,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时期。初次受挫,并没有影响他的锐气,仍然胸怀豪放,情感激昂,与后期沉郁顿挫的风格迥然不同。
《望岳》写诗人望泰山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至晚。
a、诗人开篇就提出了“岱中夫如何”的设问: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这一句开门见山,问得苍劲有力。表现出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心情。(遥望)
紧接着,诗人开始自己回答。
远远望去,绵亘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齐鲁一带,一片青玉苍翠笼罩着齐鲁天地,造物者让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茫、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简括的写出了泰山横跨齐鲁的雄伟和气势。
这一问一答,是通过遥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和绵亘。
b、雄伟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吸引了诗人。
他举头仰望,只见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把山南山北分成明暗的两个天地:山阳明如白昼 山阴暗如黑夜。(仰望)
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并对开端的提问作出了具体的回答。
写到这里,诗人换了角度,由遥望改为仰望。
c、诗人的目光又转换为凝望,由整体的描写准备具体的景物。
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在山峦中缭绕、翻腾。它荡涤了诗人胸中的郁闷,使他心旷神怡,胸襟开阔。
鸣叫着的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飞向山林,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睛极目远眺,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泰山的高俊、陡峭。
“归鸟”点明时间已是黄昏。
这两句写凝望泰山,表现作者胸怀开拓。
雄奇的泰山,让作者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愿望。
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就是“一定要”的意思。
面对这神奇壮丽的山峰,诗人不禁心驰神往,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愿望。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着登上顶峰之后,放眼四望泰山,巍然屹立,高耸如云,周围的群山显得低小,仿佛拜倒在泰山脚下。
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气魄。
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历代传颂的佳句至今仍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前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峦。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谢谢题主。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绝唱,意为歌咏泰山之诗,没有人能和其比肩,是空前绝后的孤篇。它被雕刻在石碑上,树立在泰山之麓,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广为传颂。它为何如此受青睐,为何被誉为千古绝唱呢?
走进诗歌背景。
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诗人二十出头,正值踌躇满志,风华正茂,精力充沛之际,曾北游齐,赵等地。泰山乃五岳之尊,诗人登临泰山,不禁为其壮丽景色折服,于是,挥笔写下这首朝气蓬勃,意蕴深远的传世佳作。
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望”字,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雄壮之美。
鸟瞰泰山。岱宗夫如何,首句发问,颇有情趣。泰山为五岳之尊,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只见它横亘在齐鲁大地上,绵延不绝呀。这一句如从高处鸟瞰泰山,境界宏大。明代莫如忠赞扬道“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你看,发端之语,就劈空而来,摄人心魄。
近望泰山,秀美,壮美之景俱收眼底,一个“鈡”,一个“割”,炼字匠心独运,出神入化。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大自然。鈡,钟情。大自然多么富有情义,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到了这里。阴阳隔昏晓,山南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北背日的一面为阴,泰山如此巍峨高大,把天都分成了一明,一暗两部分。这句体现了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凝望泰山。荡胸生层云,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决眦入归鸟,决眦,极富夸张,为了欣赏美景,睁大眼睛,几乎连眼眶都要睁裂了,可见景色之美。无奈,天色已昏,归鸟已开始投林了。
结尾两句,实为诗眼,极其雄壮豪迈,为全诗之魂。
天色已晚,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在世,就应该勇攀高峰,那样才能登泰山而小天下,才能看到绝色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唐朝口语,应当,后句引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这两句诗极富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至今还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豪迈,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结束语: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才能俯视一切。坐井观天,只有一孔之见,登高望远,方知天外有天。《望岳》结构紧密,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诗人的欣喜,钟爱,激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诗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不愧为百代绝唱。
我个人认为,杜甫的《望岳》,的确堪称是唐人五律的一篇压轴之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全诗贯穿“望”之意而不著望字,额联写远望之色,颔联写近望之势,颈联写细望之景,尾联写极望之情,凡写泰山,无人能及此诗。谢灵运的《泰山吟》,总共八句,前两句写泰山高大,三四句写泰山险峻,还算古秀;后四句却写封神,失之平浅。李白也作《泰山吟》古诗六章,洋洋洒洒,虽然不乏佳句,但意境多有重复。杜甫这首五律,气骨峥嵘,体势雄浑,空前绝后,因此《登东郡望岳楼》问“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清代学者吴起龙认为唐人五律”当以是为首”:”杜子心胸气魄,于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坐镇。”
明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说“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夫如何”跌荡,“青未了”语好,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胆。《潜溪诗眼》说杜诗“齐鲁青未了”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高妙有力,题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去写,但没有人赶得上杜甫。《唐宋诗醇》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
杜甫《望岳》诗,前人评价已近极致。
这首诗也有它的毛病,比如违反五律一般用韵原则,使用了仄韵。但这样一首诗,用平韵写不出来,平韵徐缓,仄韵有力,因此凡抒激烈情感,宜用仄韵。杜甫诗一 惯瘦硬峭拗,赋仄韵了就不足为奇了。在格律上也不完美,有失粘处,但瑕不掩瑜,意境开阔宏远,在唐人五律中就如他的诗句,“一览众山小”。诚谢邀答:天宝三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逢,此间杜甫所作《望岳》,《房乒曹胡马》,《画鹰》等诗作,雄姿英发,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单就《望岳》而说:岱宗夫如何?齐天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決眥入归鸟。会归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分前后两段,以望字为主,一,二句写远望之色,三,四句写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层次分明,醒目明白。
此诗以望字统揽全局,而非实登之意。通过对泰山的色彩,气势的绘描,契入了层雲动荡,归鸟入目的眼前动态空间,是自己胸襟更加浩荡开阔,壮志满怀,会当绝顶,大有孔夫子登泰岳而小天下的意思了!
《望岳》为杜甫的早年作品,仄平得当,意韵独到,一气呵成,气势充沛,以蓄诗圣之实,难得佳品,千古绝响!
望岳古诗原文?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 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 杜甫“望岳”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杜甫望岳南岳赏析?
杜甫望岳南岳是一首咏志的诗,内容讲述了杜甫眺望南岳衡山,昂首仰望,感叹自己的渺小,同时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壮志未酬的憧憬。
原因是:首先,南岳衡山是一座巍峨壮观的山峰,杜甫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高峻之志。
其次,诗中反复出现的“壮志未酬”和“伫立危峰之颠”,显示了杜甫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
最后,诗中也体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感,他提到“临岐赠毛大丈二十二作”,将自己壮志和理想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表现出杜甫的高度思想境界。
此诗最为经典的地方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些属于描绘自然景象,展现自然壮丽的美,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般的视觉冲击。
同时,这些也表达了杜甫壮志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启迪了多少年轻读者和文人墨客。
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正值元?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其中《望岳》(岱宗夫如何?)咏的是东岳泰山,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望岳》写于公元736年,当时杜甫二十四岁,漫游于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心中对前途怀抱着雄心壮志,希望能够不负才华,一展抱负。本诗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正值开元盛世,诗作表现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杜甫望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杜甫望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