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菩萨蛮原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菩萨蛮原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菩萨蛮韵脚?
《菩萨蛮》词牌格式如下,其中括弧中的平仄为可平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菩萨蛮》又名《重叠金》、《子夜歌》等,全词四十四字,属双调小令。上阕后二句与下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上下阙四句的韵脚,均为二仄二平。前人可供借鉴的优秀作品很多,或许这也是当代诗词爱好者十分喜爱而欣然命笔填词的原因。
菩萨蛮大柏地的大概诗意?
菩萨蛮大柏地的大概诗意: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好像有谁手持彩带在空中挥舞。雨后初睛,夕阳之下,群山苍翠。看到残留在村前墙壁上的弹痕,不由得想起当年激战歼敌的情景。正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河山,今天看来才更加美丽可爱。
菩萨蛮韵脚要求?
《菩萨蛮》句句用韵,且上下片各换两次韵。即第一、二两句用仄韵,三四两句换平韵;下片亦然。如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
平林漠漠烟如织,(仄韵)
寒山一带伤心碧。(叶仄)
暝色入高楼,(换平韵)
有人楼上愁。(叶平)
玉阶空伫立,(换二仄韵)
宿鸟归飞急。(叶二仄)
何处是归程?(换二平)
长亭更短亭。(叶二平)
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仄韵)
鬓云欲度香腮雪。(叶仄)
懒起画娥眉,(换平韵)
弄妆梳洗迟。(叶平)
照花前后镜,(换二仄韵)
花面交相映。(叶二仄)
新贴绣罗襦,(换二平)
双双金鹧鸪。(叶二平)
菩萨蛮词牌格律格式?
菩萨蛮的词牌格律格式有正体和多种变体,以下是其基本格式:
正体(格一):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上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
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具体格式如下: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仄(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变体一(格二):
同样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但与正体在平仄上有所不同。
变体二(格三):
也是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但可能在韵脚和平仄上有所变化。
菩萨蛮,又名“菩萨鬘”、“子夜歌”、“重叠金”等,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如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解读,建议查阅诗词格律相关书籍。
李淑一的《菩萨蛮.惊梦》释义?
1933年夏,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能动愁多少?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赠与毛泽东,毛泽东因此而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寄托他对杨开慧和柳直荀的哀思。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谢謝邀请!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段由清江水引出历史回忆,抒发沦亡丧国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词人借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赣江水,抒发了激愤的心情。“中间多少行人泪”,在一江流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建炎三年,隆佑太后被西路金兵追到造口,为了逃命,隆佑舍船而去,化装成农夫的样子逃离。而东路金兵则渡江攻陷了建康、临安两城,宋高宗被迫浮舟海上。“行人泪”指的就是造口之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为我向西北遥望故都长安,可怜只见到千万重山峦。词人因回想隆佑太后被金兵追到造口之事,进而联想到国家的浮沉,自己独立造口遥望汴京,就如当年杜甫独立夔州仰望长安一样,但却被无数青山重重遮挡,什么也看不见。
下片段借景生情,抒发愁苦抑郁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词人所见之景。虽然重重青山能够阻隔住长安,但难把流水挡住,它毕竟还会向东流去。此处词人以东流而去的江水,比喻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无数青山,则是比喻敌人,即金兵。“遮不住”三字,将青山的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暗含大宋终会光复中原之意。“江晩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在暮色苍茫中,我满怀愁郁,却又听到鹧鸪声声震我耳鼓。此二句写景,词人借此抒发内心满怀的愁苦,将对懦弱无能的朝廷一味妥协的失望之情,写得极为含蓄,却又无比悲凉。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这首词是辛弃疾最著名的一首词,被誉为词中的瑰宝。
前言
辛弃疾有二十多首<菩萨蛮>传世,其中最有名的是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欣赏辛弃疾这首词,必须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否则很能读懂辛弃疾词中的“愁”来自何处。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绝无仅有的,生于北方的金国,长大后回到了南方的著名将领。
更难能可贵的是,辛弃疾文韬武略,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曾经献上了战守之策,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辛弃疾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归,1163年,宋孝宗北伐失败,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签署了《隆兴和议》,双方迎来了四十年的和平,主战派一方再也没有施展空间。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22岁南归,23岁时,南宋隆兴北伐失败,24岁时,隆兴和议签署。失望的也只好把“万字平戎策”,“换了东家种树书”。
40年以后......
嘉泰三年(1203年),64岁的辛弃疾被启用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韩侂胄的重用,反而被调离了前线。
开禧元年(1205年)开始的北伐,最终以南宋惨败告终。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第二年,宋金又一次签署了新的和议《嘉定和议》。
二、江西造口壁
词中的造口并不在今天的赣州,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与郁孤台离得很远。罗大经《鹤林玉露》 甲篇·卷三:
... 太后避虏,御舟泊庙下。一夕,梦神告曰:“速行,虏至矣!”太后惊寤,即命发舟指章贡。虏果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事定,特封庙神刚应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1127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赶逃到吉安,半夜做梦惊醒后,沿江南下,金兵追到万安县的造口后放弃了追赶。隆佑太后幸免于难。这个地方离万安与赣州之间。
辛弃疾创作这首《菩萨蛮》是在1176年,距离靖康之难已经过去了50年。
此时的辛弃疾3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此时距离《隆兴和议》也过了12年,距离开禧北伐还有30年。正是宋金双方的和平时代。
而辛弃疾已经南归14年,正担任江西提点刑狱,在经过江西造口时,感今怀古,题壁写下了这首词。
三、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在江西赣州,台下的江水一路蜿蜒北去,流经造口,因此辛弃疾的词中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
郁孤台在江边的贺兰山上,但是这个清江并不是赣江,而是章水。
正如下图中所示,左边的是章水,右边的是贡水,二水在八镜台下合并,章+贡=贑 ,又写作赣。
在八镜台上可以看到二水合流,老街去年去赣江时,可能是季节的原因吧,一半清些一半浊些。
宋朝时,赣江是南北的交通要道,因此江西的人文经济极其发达 。到了辛弃疾时代,这里经济恢复,也是南宋比较富庶的地区。
第一句写清江水,第二句写行人泪,此处转折,以乐景写哀情。
四、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在赣州的西北方,因此说西北望长安,但是这里的长安代指南宋的都城临安。即“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意。
李白有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辛弃疾这里的长安,被无数的青山隔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又转折,无论多少的山,也无法挡住东流之水(其实赣江基本都是北流)。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绪一转再转,黄昏之时,鹧鸪声起,更加深了诗人的愁绪。
结束语
心中有抱负,却不能被认可和重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可能是辛派词人中永恒的主题吧。
南宋的皇帝,其实没有不想北伐收复失地的。无论是隆兴北伐,还是开禧北伐,哪一次北伐不是皇帝的意图呢?可惜真正上了战场,南宋军队却屡战屡败。或许,南北势力均衡,百姓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结果吧。
@老街味道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开创了宋词的新的思想意境和高度。他的词,热情洋溢,激愤高昂,充满了爱国情感。
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的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么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这首词写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犯,南宋政权几近危亡。而南宋执政者屈辱求和,一昧苟安。此词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怀念之情,全词釆用了比兴手法,借水怨山。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对故国的向往。又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喻了无论什么样的因素,都挡不住故土的回归。表明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决心,像东去的流水一样,谁也挡不住。把深沉的思虑和昂扬的斗志,巧妙的融为一体,为南宋时期爱国精神高度凝结之绝唱。
辛弃疾爱国词人,又是骁勇战将。曾率五十铁蹄闯进几万人的敌营,劫走叛首,震动朝野。
能被誉为词中瑰宝的,也只有辛稼轩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了。
这是辛弃疾最特殊的一首词,说起辛弃疾,我们总会想起那个豪迈却又悲愤的英雄:
说豪迈,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说悲愤,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偶尔,辛弃疾也有小清新的时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你看,辛弃疾从来是直截了当的,他想到什么、看到什么,笔下就呈现什么,但这首《菩萨蛮》不一样,他把自己的满腔悲痛,都写在了山水之间,这首词是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按照以往的习惯,他应该是直接吼出来,但是这次,他娓娓道来,淡淡叙来,反倒更让人为之心疼。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彼时,宋高宗南迁,偏安一隅,金兵大举南侵,南朝毫无反击之力,宋高宗赵构被打得逃到海上划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彼时,满腔抱负的辛弃疾,却只能被授予一个提点刑狱的官职,欲为国杀敌战死沙场而不得,他在江西造口,俯瞰江水,不由得心绪也随着江水荡起波澜,遂得词一阕。
上片
郁孤台下清江水:每次读到这一句,就不由得感叹汉字的奥妙。你看,这地名叫郁孤台,而辛弃疾此时的心情,不正是沉郁、孤独吗?
郁孤台并不是辛弃疾所在的地方,他在造口,离郁孤台尚有百里之遥,这句词从远到近,最终收于词人所在的造口,你看那清江水,浩浩汤汤。
郁孤台三字起笔,就好比是辛弃疾心中那一座沉郁孤独的高台,若非郁孤台,则不能显出其满腔悲愤!若非清江水浩荡,则不能显出其满腔激愤!
中间多少行人泪:这满江之水,其中有多深行人眼泪啊!为什么会说到眼泪?因为当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杀至造口,可谓是奇耻大辱。国耻未雪,所以辛弃疾流下了悲伤之泪,填下了悲伤之句。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的长安,是指北宋都城汴京,化用北宋刘攽《九日》诗:“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辛弃疾孤立于造口,北望汴京,那是心念故土,心系故都,诸葛亮说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时此刻的辛弃疾,又何尝不想还于旧都呢?只可惜啊,中间隔着重重青山,连望也望不见,更别说回去了。
读到这里,整颗心就觉堵得慌,好像那数重山也堵到我心里一样。
下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紧承上片,青山虽然遮住了辛弃疾的视线和回归的道路,但是遮不住这一江水啊,看似写景,实际上不正是辛弃疾心中的寄托吗?毕竟!毕竟他心中还于旧都的愿望,不论是金兵,还是朝中的投降派,任你们势力再大,也阻止不了的啊!
好嘛,刚刚我心中还被数重山堵得慌,这一瞬间,就被江水冲开了缺口!
实际上,造口当地的赣江水,是向北流的,而辛弃疾要说东流去,“东”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象,所以词人为何要说东流去?虽然局势恶劣,但毕竟!辛弃疾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可是一到这里,词境又一个急转弯。鹧鸪,在古诗词中,通常是具有荒凉、破败、惆怅、落寞的意象。
哎!天色已晚,江上笼罩了一层暗暗的暮色,深山中,传来声声鹧鸪的啼叫,这正是呼应了起句“郁孤台”,是词人心中沉郁孤独的写照啊!
结尾一愁,再也没有江水来冲开缺口,我随着辛弃疾一起愁,而他,却因朝廷的软弱,愁了一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菩萨蛮原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菩萨蛮原文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