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步九后歌决是什么?
应该是“三部九候”,说的是中医脉诊的口诀。“三部”是指脉诊的三个部位,即寸部、关部、尺部。双手三个部位分别对应的脏腑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九候”是指在三个部位取脉象的形态,每部都分别有浮取、中取、沉取三种取法,得出来的就是九种症候。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 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三部九候属于脉学,三部是:寸、关、尺;左候心、肝、肾(肾阴),右候肺、脾、命(肾阳)。九候是每一部的部位,都有浮、中、沉三取三候,三三得九,故称九侯。
第一步:背部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5寸);第二步:胸部,期门(锁骨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中);第三步: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 C.操作方法 在背部肝俞刮痧拔罐,痛经病人一般在肝俞穴附近会出现结节,结节有很多种表现如黄豆大、蚕豆大、铜钱大,在结节明显处应进行留罐,一般可留10-15分钟。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三部九候论篇二
1、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2、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如果哪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的变化。
3、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买,祛除病邪。黄帝道:什么叫做三部呢?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所谓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
4、“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至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 ”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 于 天地之 后 ,以三代表人 。“ 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八十一难经》是如何解释《内经》的三部九候的?
1、《八十一难经》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把《内经》的三部九候,解释为气口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并提出其根据说,寸口为“脉之大会”,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可以独取之。由此,“独取寸口”的理论逐渐为后世所采纳。
2、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3、《难经》的理论主要在于伸演《内经》的旨趣,其中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的内容,尤其对于脉学、命门、原气等,均有创造性的发明,对于奇经八脉和腧穴有较为详备的论述。在学术上可与《内经》并重,故后世有“内难”之称。
4、概述 《难经》系中医理论著作。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或分为5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根据多数医家的考证,这是一部托名的著作。成书约在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其书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
5、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并分析了一些病证。
6、《难经》为中医理论著作 。原作《黄帝八十一难经》。旧题战国秦越人撰(但史料上却无法证明)。成书约在东汉以前 。书中以问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对诊脉法、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五输穴及补泻法的运用均作了论述。《难经》为医经著作。三卷(或作五卷)。
三部九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部九候诊法示意图、三部九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