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庭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庭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笙镛洋洋庭燎煌煌是什么意思?
“笙镛洋洋,庭燎煌煌”的意思是:钟鼓乐器齐鸣,声音洪亮;庭院中火炬熊熊,明亮辉煌。
这句话出自《诗经·鲁颂·閟宫》,是一首用于祭祀鲁国祖先的诗歌。在古代,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仪式,人们会通过演奏音乐、点燃火炬等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笙镛洋洋”中的“笙”和“镛”都是古代的乐器,“洋洋”表示声音宏大、响亮;“庭燎煌煌”中的“庭燎”指庭院中的火炬或火堆,“煌煌”表示明亮、辉煌。
长夜未央有庭燎之光什么意思?
还是半夜不到天亮。庭中火炬熊熊闪光。
和头悬梁锥刺股类似,表达勤奋,天还不亮,就开始辛勤劳作,学习等。
长夜未央,庭燎之光。出自诗经·小雅——《庭燎》
《庭燎》一诗赞美周宣王勤于政事。
庭燎求贤原文及译文读后感?
原文: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諅(‘言’改‘月’,读音ji一声,通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
“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諅(‘言’改‘月’)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读音chu二声,rao二声。’割草叫刍,打柴叫荛。即指割草打柴的人。)',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
諅(‘言’改‘月’)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译文:设庭燎之礼便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招聘举措。然而,“期年而士不至”。这使齐桓公大惑不解。
有一天,有位自称是“东野鄙人”的老者来见齐桓公,并称自己会“九九”算法。齐桓公感到有些可笑,便说“九九何足以见乎?”意思是说,九九算术,孩童都会,你没有专长我怎么接纳你呢?老者非常严肃地对齐桓公说:“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老者的用意十分明显,他不是因为只懂得“九九”算术才来见主君的,他清楚庭燎招贤“期年而不至”的原因:君主如此大张旗鼓招贤纳士,使人以为齐桓公招纳的是高层次的拔尖人才,而许多人自度才识不及,故不敢贸然前来。他的“九九”算法不过小技耳,仍能得到君主的礼遇,那才能在“九九”之上者必然会信心百倍地前来应聘。
齐桓公得悉“九九”老人的用意,茅塞顿开,隆重礼遇了“九九”老人。这个消息传开后,“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矣”。
赏析庭燎求贤"的故事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管理学道理:利用庸人的示范作用,宣传自己的人才政策,向所有的人才表明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庭燎》中第三句 “夜如何其?夜乡晨”中的乡字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乡读xiang(向,四声)。乡字最开始的意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代表的是一个行政单位,读一声; 当然也有故乡的意思。而后发生了词义的借代引申,变成了:向着某个方向。比如《左传,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这道题中的“夜如何其?夜乡晨”中的乡字同后来的“向”字同音同义。
齐桓公庭燎求贤的典故出自哪里?
庭燎求贤的典故
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桓公讥笑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齐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桓公深感有理,便设庭燎之礼接待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这个成语告诉人们:人才无论大小都应得到重视,这样才算得上真正重视人才。
语出《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
"庭燎求贤"的故事包含了一个深刻的管理学道理:利用庸人的示范作用,宣传自己的人才政策,向所有的人才表明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
语出《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
中文名称
庭燎求贤
人物
齐桓公
出处
《韩诗外传》
内容
360条轶事、道德说教等
基本内容
齐桓公设庭燎,为便人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对之曰:“九九足以见乎?”鄙人曰:“臣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ráo)。”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固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导而至矣。
译文:齐桓公公布求贤令后,让人在宫殿面前燃起火炬,准备随时接见各地的贤才,整整一年过去,却没有一个人前来应聘。这时,有一个自称精通九九算法的人,大胆拜见齐桓公,面对侍者嘲讽的口吻,他说:“我用九九算法这种微小的技术见君王,无非是为了抛砖引玉,贤士们不来齐国,是因为他们认为桓公是贤明的国君,并非他们所能比拟,如果听说国君连掌握九九算法的人都肯接见,那么他们必定蜂拥而至。”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到一个月,各地贤才便云集齐国都城。
”庭燎求贤“出自《说苑·尊贤》。
齐桓公执政后,开始广招天下英才。他命人在宫殿面前燃起火炬。准备随时迎接前来投靠的能人志士。可是,过了一年也没人来。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人。齐桓公就问这个人,先生有什么过人才能么?这个人回答道,我擅长九九算术法。齐桓公大笑嘲讽道,九九算术法还算一技之长么,我齐国会九九算术法的人到处都是。
这个人回答道:泰山不排斥细碎的沙石, 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 这是它们成为高山大海的原因。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齐桓公听完之后,深感有理。于是对这个人以礼相待。果然,不到一个月,四面八方的贤才就蜂拥而至。这就是成语庭燎求贤的由来。
出自《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篇。春秋时期天子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准备随时接见各地的贤才。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论身份地位高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庭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庭燎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