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宋八大家曾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唐宋八大家曾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何有人说他不如其他几位有名?
翻阅当今的中学课本或者课外选本,唐宋八大家的名篇佳作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江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王安石的《伤仲永》《登飞来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唯独没见曾巩的作品入选。笔者上中学时,对此也非常困惑。恰逢在这里又遇到和当年一样的问题,笔者特地查了些史料,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曾巩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能入选唐宋八大家之一,足于说明他的非凡。作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成员之一,他校藏的书籍无不胜数,并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文集流传于世。曾巩擅长散文,且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当然曾巩的诗词也颇有建树,虽诗不如韩愈、柳宗元、欧杨修、王安石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他们。曾巩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文风都比较质朴,中正,温厚,不大讲究文采。因此其作品很少在民间被人传颂。相比之下的其他几位,曾巩的光芒就弱了很多。
也有文章分析说到,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对曾巩作品的流传影响很大。近代的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当时很多学者和学生为了打破传统思想观念,开始有意识地抵制孔子的儒家思想。而曾巩的文章大都是宣扬纯正的儒家思想。抵制儒学,也就意味着曾巩要首当其冲。加上曾巩身世平淡无奇,不像其他“八大家”生平的大起大落被人称道,且文章又质朴中正,大都是议论说理,不追求文采,故世人感觉曾巩存在感低就不足为奇了。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
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扩展资料
曾巩的文章特色
1、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
2、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3、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优美的文字等,但是却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唐宋八大家,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间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比如《岳阳楼记》,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还没有成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导层的人物,因而,后来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都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曾巩然没有“ 唐宋八大家”有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作,但是他才华横溢,有很多好作品,名气很大。
在这个名单中,感觉曾巩确实是最不显达的一位,难怪有人感觉他是“来凑数的”。但是,曾巩真的是来凑数的吗?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何谓唐宋八大家这个概念入手。所谓唐宋八大家,又叫唐宋古文八大家。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古文大衰,文章几乎无语不偶、无文不骈,而在内容上,又多写儿女情态,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歧途。
在这种文章势颓的情况下,唐朝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章大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散句单行形式写散文。
并以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骈文,这场运动持续推动,到了宋朝,这场运动在欧阳修、三苏和王安石等人的接力下,达到高潮,故苏轼对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厘清这个问题之后,再来了解一下曾巩在这场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北宋,欧阳修是当时当仁不让的文坛领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就得益于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曾巩,则是欧阳修的学生,而且是欧阳修最认可的学生。
到了明清之后,便有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主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他们的名声就更大了,于是就有了“唐宋八大家”这一赞誉式的称谓。而曾巩列于其中,丝毫也不逊色。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还有一位是谁呢,到底是曾巩,还是冯巩。这是很多人在背唐宋八大家时,都会卡在最后一位,记不住曾巩的名,怪只怪他太不红了。
前面几位都是我们在中学教材中耳熟能详,动不动就默写并背诵全文,这知名度想低也难。这八位中,仅宋朝就占据六席之地,欧阳修文坛领袖,王安石变法大咖,苏洵名气稍微次一些,但有“三苏"这个头衔在,他的知名度也不并低,苏轼更是一身典故,名气爆到飞起,而曾巩呢,他要名气没名气,要名著没有名著,他为何能占据一席之地呢?
首先:曾巩而入选”唐宋八大家“是实至名归的,曾巩名气低;只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在选材时,并没有收入曾巩的文章,除上一篇课外阅读《墨池记》外,似乎连代表作的印象都没有。
没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并不代表曾巩的文章不行,古人、今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今人多喜欢诗歌、散文、词曲,语言简短、气势充沛。而唐宋八大家的其他几位的作品都具备这个特点,如苏轼的豁达、欧阳修的平白优美,所以极受当代人的追捧。
曾巩并不以诗词见长,他不红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没有一首“没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名气之作,来增加他的传播度。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实力,曾巩的文章确实不具备“网红”款的特质,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实力。
曾巩以赋见长,文章布局严谨、用典谨慎、以说理、借古思今为主,在曾巩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我们在中学中学的其他几位大家那样或辛辣讽刺、获洒脱飘逸的文章,如:《黔之驴》、《醉翁亭记》、《六国论》。
曾巩的不红,仅仅是名气,和实力并没有关系。
他是新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古文理论中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他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
他的文章:“义理精深,节奏舒缓、讲理有条不紊、语句简洁。《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曾巩虽然不具备网红气质,他其实力却能从他的文章中体现。
问: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这个问题,十二曾经提到过,这里再回答一下,首先“曾巩的名气并不大”这句话就有问题。这只是现代人的错觉,因为书本里没有学到,就觉得曾巩名气不大。这是荒谬的。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看一个数据。2016年,在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会上,曾巩随手写的一封书信《局事帖》,以1.3亿元起拍,1.8亿元落槌,最终以2.07亿元成交,被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收入囊中。而这封信只有124个字,平均一个字高达167万元。《局事帖》是曾巩唯一存世书法作品,在之前2009年拍卖会,这封书信就已经露过面,拍出1.08亿元,成为国内中国书法首次破亿的作品。
然后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旨在散文上贡献巨大。他们八人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巨匠。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最后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曾巩的名气大不大,为什么能入选。
首先苏轼当年应试文章本为第一,因欧阳修坚信其为自己的学生曾巩而作,为避嫌故擢为第二,由此可见曾巩的文章可与苏轼比肩。此为其一。
其二,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其三,曾巩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说了唐宋八大家实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尤为突出。他积极参与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他散文内容广泛,义理精深,节奏舒缓,感情醇厚,气质内潜;主题明确,说理有条不紊;精于炼句,语言净洁,尤善用排比句、对偶句。《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又称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不知这样的曾巩名气不大吗?这样的曾巩不能入选唐宋八大家吗?
曾巩的文章特点是“古雅,平和,中正”,这和他正直、敬业的人品一脉相承,在业内有很高的声誉。曾巩曾任济南一把手,带领百姓疏通大明湖,建设北水闸治理水患,执政口碑广布民间。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曾说过,曾巩是欧阳修门下最棒的弟子,就连欧阳修也承认这一点。
苏轼和曾巩是同学,他们一起参加高考,阅卷老师正是欧阳修大人。苏轼的文章技压群雄,无人可与争锋。而欧阳修觉得如此绝妙的手笔一定是自己的门生曾巩了,处于回避的考虑,所以就把苏轼的试卷误认为是曾巩的,从而定为第二名,这就是苏东坡没有夺冠的原因。由此可见,曾巩在欧阳修心目中的地位。
曾巩的文章大多太工整,缺少朗朗上口接地气的作品,所以在民间流传的不如其他作家广泛。依钱钟书的眼光来看,他觉得曾巩至少比苏洵和苏辙的文笔要好。
曾巩的名气不大?事实上曾巩的名气太大了,从他被欧阳修赏识一直到清代,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即使是后人钱钟书也说:“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诗歌远比苏洵父子好,绝句的风致更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部分人觉得曾巩名气不大,是因为除了上学时的课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古文。而三苏父子名气太大,柳宗元既有领导古文运动的美誉又有入选教材的《小石潭记》,王安石有政治上的作为,韩愈从初中开始老师就教导“文起八代之衰”,而欧阳修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太有名了。
曾巩有什么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曾巩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曾巩备受冷落,不是因为他一直名气不大,而是在现在没有人去关注他了,他是一位纯正的儒家,文章质朴,推崇文以载道,事实上他的文章“煊赫两宋”。
苏辙曾经评价他: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而苏轼看过曾巩的文章更是说: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像王安石与欧阳修更是与他交集很多,并且非常钦佩他的文章。
如果翻开一本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曾巩的文章入选的一定特别多,他的记体散文大多是名篇。
明朝人选唐宋八大家时,韩愈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与欧阳修则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而王安石、曾巩则是以临川文学的代表入选。
而曾巩、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还有“宋四家”的称号。
文人想要被称为“家”,他的文章一定是独树一帜的,《宋史》中评价曾巩就有:
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其实是名副其实,事实上一直到清代曾巩的文章还一直被一些流派推崇备至。曾巩如今名气不大,是因为我们不读他了,他的文章不怎么写景,叙述类的文章大多也不适合选入学生课本。
(曾巩《墨池记》)
但是除了高考所要求的几篇文章,有多少人读过古文呢?事实上三苏是被苏轼的名气带动的,而苏轼也是因为对他的宣传和赞誉太多了。而像柳宗元、王安石其实被认识的也不多,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褒禅山记》,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王安石的变法,这基本就是很多人全部的印象。韩愈纯粹是因为自古以来他的文名实在太大了。
曾巩为什么叫南丰先生?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出生于儒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的名臣。因为曾巩出生于建昌南丰,所以人们便将曾巩和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等七人合称“南丰七曾”。
又因为曾巩这个人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他的文章又是“古雅、平正、冲和”,所以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称曾巩为“南丰先生”。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为什么被称为和尚?
曾巩的母亲信佛,时兴供养三宝僧人,他母亲供养的僧人叫做草堂和尚,曾夫人每天都要跪拜这位僧人,香火从来不断,草堂和尚被曾夫人的虔诚打动,曾说道,您对佛如此虔诚,我若死去,来生愿意做您的儿子。
后来曾夫人生曾巩的时候,异常困难,曾巩的父亲请草堂和尚诵经渡过难关,当曾巩呱呱坠地时,草堂和尚却圆寂了。曾家人都认为曾巩是草堂和尚转世。所以曾巩一生信佛,善待僧侣。
这就是曾巩被称为和尚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宋八大家曾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宋八大家曾巩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