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宜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陈宜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宋六杰?
1、张世杰,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2、陆秀夫
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在崖山海战兵败后,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
3、文天祥
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4、岳飞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刘黻、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又被称为贤关六君子。
晚宋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党祸横生,局势险恶,丁大金专制用事谋夺董槐相位。
故刘黻、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陈宗六人伏阚上书攻丁大全,刘黻有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结果削去学籍,送南安军,流放横浦。
这种不附权势的正义斗争精神,为时人所赞赏,称贤关六君子。
双龟锁湖传说?
福州闽江口,有个宽阔的江面,江面两侧有两块巨石,形态酷似两只海龟。在江南侧的称为南龟,在江北侧的称为北龟。不过这两只龟都缺了尾巴。这就是闽江口的胜景之一——双龟锁口。
传说这两座巨石是一对海龟变的。南边的是雌龟,北边的是雄龟。白天雄雌分开,腾开一条水路,让船只通行。夜间雌雄相会,合拢一起,把水路堵住,船只无法通行。这里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攻陷宋都临安(杭州)后,陆秀夫、陈宜中等众大臣护卫益王赵昰,率领几万大军驾舟来到闽江口。这时,后面大队元军船只紧紧追来,只听海面上金鼓齐鸣,喊杀声不绝于耳,眼看元兵就要追上,此时天色已暗,双龟已经合拢。南宋君臣愈加惊慌,认为难以活命了。
但奇怪的是,已经合拢的双龟又突然分开,让宋军船只顺顺当当地通过。而当尾追的元军船只驶至双龟前,忽听“砰”的一声巨响,南北两只海龟又合拢一起,关闭了水道,把大队元军挡在闽江口外。南宋君臣抹着满脸的冷汗,连说:“好险!好险!”陆秀夫、陈宜中等众大臣跪在船头,对双龟焚香叩拜,感谢上苍保佑。
南宋王朝因为双龟救驾有功,封它们为上将军。后来元朝统治了中国,恼恨神龟挡路,就派兵把双龟的尾巴砍掉。从那时候起,这两只乌龟不论白天黑夜就南北分开,永远不相会,而被叫做南北龟了。
有哪些关于闽东名人故事?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1936年10月的一天,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120余人,从连江、罗源一带山区转战宁德,来到宁德虎贝乡东源村。这里山高林密、群峰环抱,中间低凹如碗,错落着几十座低矮的土屋,居住着40多户贫苦农家。部队抵达这个根据地小山村时,正值中午时分,寂静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地迎接红军的到来,并热情帮助部队生火做饭。
突然间,“啪!啪!”几声刺耳的枪声划破山谷的宁静。哨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国民党保安队已从桥头方向悄悄向我驻地进袭!”“敌情不明,不打无把握之战,撤!”阮英平下达了命令。部队迅速地从东源村后门山一条通往霍童镇桃花溪的小路撤退。部队刚抵山岔路口,又冒出一股敌人。原来,敌人在探明第三纵队驻地后,立即派出省保安团3个连的兵力,分别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包抄过来,企图把红军部队一网打尽。
什么是秀夫精神?
陆秀夫(1236年一1279年),字君实,别号东江,生于江苏盐城建湖县建阳镇。
他三岁随父迁居镇江,自小聪慧,七岁能诗,十九岁登进士第,入朝为官。宋德佑二年(l276年),蒙古帝国已攻陷南宋都城临安,皇帝赵显及太后被掳北去。
陆秀夫率领部下,护卫王子赵昰,赵昺,太夫人等人,辗转到福州并拥赵昰为帝。后因与权相陈宜中"议不合”,于1276年6月遭受陷害,被贬潮州,谪居澄海。至1277年10月应召回朝。
时赵昰巳病亡,权相陈宜中也潜逃,南宋小朝庭风雨飘摇,一息苟延。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际,陆秀夫再次挺身而出,与众官员拥赵昺为帝,自己受命为左丞相。他忍辱负重,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百折不挠地为抗击外族侵略,救国救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拥帝昺离开福州,经泉州,南澳,惠州至新会崖山,一路招兵买马,与元兵作战。直至1279年,在崖门海战中,兵败国亡。
崖山海战中,面对元军三面包围,步步进逼,陆秀夫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殊死反抗。在大势已去,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陆秀夫先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背负八岁的少帝投海,壮烈殉国,终年43岁。随行十多万军民相继跳海。
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横陈海面,崖门一带变成血海,场面极为悲壮惨烈,惊天地而泣鬼神!
挑山工精神的主要内容: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
这一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承载起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的执着追求。泰山挑山工始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坚韧品格。泰山挑山工责任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再重的担子也敢挑,再难的道路也能走,再苦的活计也要干,从不拈轻怕重,从不挑肥拣瘦,挑起了责任,挑出了信任,挑来了希望。
文壁投降变节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没人责怪他?
相比起文天祥的赫赫大名来说,作为其二弟的文壁却很少有人提及,文家一门三杰,除去老三早逝外,大哥文天祥为报国宁死不屈,在狱中写下了千古正气歌,四弟文璋在宋灭亡后,也显示出了不食周粟的硬气。
倒是老二文壁,他和哥哥一样都是宋理宗宝祐四年的进士,到南宋灭亡前夕,文壁一直都在处于辅佐哥哥文天祥兴复大宋的事业,为了让文天祥无后顾之忧,文壁多次放弃自己的官位,代替哥哥回家守制,直到南宋流亡政府建立后,文壁才被任命为惠州知州。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为保小朝廷日夜奔战,但也是独力难支,没能挡住元军铁骑,最后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自尽,张世杰战死,文天祥在战前已经于广东被捕,并亲眼看到了整个崖山的壮烈,而文壁守卫惠州,在得知元军即将到来的时候,却一反文家精忠报国的热血,选择了投降这一条路。
文壁投降元军后,被封为嘉议大夫,同知广南道宣慰使司事,文天祥则在燕京被关押了三年,忽必烈为了劝服文天祥,派人轮番上阵,威逼、利诱、恐吓、劝说都用上了,即使住在土屋破瓦里,还是依旧不能使其屈服,而期间听到了劝降者对其提及到的文壁投降,文天祥无奈地叹了口气,赋诗一首给弟弟文壁:
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闻季万至》
这三仁就是指文天祥三兄弟,三人各自有各自的道路,文天祥决意为国捐躯,文壁为保家人平安而投降,文璋则选择归隐,字里行间透露的尽是对兄弟的谅解,丝毫没有责备之意。
说起来,文壁之所以选择投降,除了看出负隅顽抗也无济于事之外,更主要的是当年他在出仕惠州时,为了防止元军对家人造成伤害,于是就带着全家一起南下,来到了惠州,元军围困惠州时,文壁是为了保全家人性命和全城百姓而选择了投降的,他于国不忠,但于家于民,却是真正达到了孝、义、仁。
比起文天祥在被排挤出小朝廷后,还是依旧招兵买马,转战江西、广东,带在身边的妻子、儿子、幕僚、追随者死伤、被俘殆尽,成全了忠烈的身后却是累累白骨,文天祥虽是真正的国家忠臣,但有大义却不顾小节,难免让人感到有点冷漠无情。
可惜,世人在坐谈乾坤时,皆想做文天祥,不耻做文壁,可到了真正的抉择到来的时候,却又甘愿做文壁,不想做文天祥了,但文壁至少还是为了尽孝而自愿背负一生的骂名,其“罪行”相比起留梦炎、陈宜中这些自私自利的人来说,还是要轻一些的,虽然后世对文壁的做法颇有微词,但都是那些没面临过真正抉择的文人墨客的无谓之说而已。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宜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宜中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