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罗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乐府诗中的秦罗敷是谁?
乐府诗中提到的秦罗敷应该不是特指某一位女子,而是那个时代容貌美丽、品行高洁的女子代表。
乐府诗提到秦罗敷据我所知有两次,其一是《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其二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秦罗敷能够不畏强权不受荣华富贵的诱惑,既反映了她美丽外表下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广大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耕者忘其田,犁者忘其锄,少年見罗敷,脱帽着俏头~~”语出汉乐府诗~《陌上桑》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三年级時期,课外接触背会了这几句,至今近40年,仍记忆犹新,出口朗朗。高中時期,语文教科书里读过《孔雀東南飞》一文,也出自汉乐府诗,詩文铺叙的是男主人公焦中卿和女主人公刘蓮枝的爱情、婚姻故事,“举手长老老,两情同依依”,一桩美好的姻缘,不知何故,为焦母所遣散,令人惋惜万分,徒留遗憾。“孔雀東南飞,五里一徘徊,13能织素,14能裁衣,17为君夫,心中常苦悲~人贱物亦悲,不足迎后人。”刘莲枝上得庭堂,下得厨房,妇德贤淑,然不为焦母所容,力劝焦仲卿,休刘另娶:“東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并为焦仲卿选择好了新欢:去娶东家好女“秦罗敷”。年数多了,不曾闲下心来对两处的“秦罗敷”认真探討,仅凭学生時期的记忆:我认为可能是古代贤淑女子的代名词~統称[玫瑰][玫瑰][玫瑰]
正如题主所言,在古乐府《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中,都出现过秦罗敷名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秦罗敷不是一个人。
因为一,《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是邯郸人,《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孔雀东南飞》中的秦罗敷是焦仲卿的邻居,也应该是安徽庐江。所以,两人居住地不一样。
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是发生在东汉献帝年间,而《陌上桑》记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年间,不同时。
三、二人喜好不一样,《陌上桑》的秦罗敷习惯采桑叶,《孔雀东南飞》没说罗敷喜好,只强调美貌身材。
第二个问题:历史上是否有叫秦罗敷这个人呢?这个应该有,在当时的名气应该不输于西施,是当时著名的大美人,美貌的女孩都自比“秦罗敷”。《陌上桑》里:“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两首诗巧合的是女孩都是自称“秦罗敷”。名字不是父母起的,别人叫的吗?所以这个自称秦罗敷就是个托词,不想告诉别人自己真实的名字。
所以,秦罗敷是当时美女的通称,并不确定哪个人。但这些女孩都有共性:美貌、勤劳、智慧、自信。
谢谢邀请回答。
秦罗敷是我国古代东汉末年时期邯郸一秦姓采桑美女,乐府诗《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及李白的巜子夜吴歌》中均有提到。
她是邯郸历史文化中著名典故里,巜陌上桑》的主人公。代表了古代女子充满智慧与可爱,纯洁忠贞的形象。
“秦罗敷”或者“罗敷”,经常见于古典作品之中,代指的就是那些出自民间的美女,一般和官府没什么太深的关系。
这种女子带有一种农家质朴之美,和传统意义上涂抹过政治胭脂的“四大美女”是两种类型。
“秦罗敷”所代表的形象,除了外形的姣好之外,更侧重于劳动能力的高强和善良的品质,虽然有众多传说的原型存在,我们一般称之为“母题”,但最终形成的形象却是文学作品中想象出来的。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是两种不同的形象
乐府诗歌中提到“秦罗敷”最为著名的两首诗就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但是如果仔细对比就能发现,这两首诗中的“秦罗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象。
先来说《陌上桑》,这不是调戏民女的故事。
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诗经》等作品和上古的一些传说。主要讲一个叫做“秦罗敷”的美女在采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过路的使君,并拒绝了使君的求爱。
这首诗歌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在写罗敷的美貌,着重雕刻了其妆容、服饰以及周围人对其的反映,其中尤以侧面描写最为精彩: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行者”、“少年”、“农者”等不同的反映,来衬托罗敷之美,这是一种非常传神的写作技巧。
问题就出在下一节中。
一个称为“使君”的人物看到了罗敷,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派人去问询罗敷的情况,并予以表白。但遭到了罗敷严词拒绝。
我们来看当时的场景就能知道: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整个过程并没有丝毫调戏的语气,这位使君看到美貌的罗敷之后,并没有强抢民女,而是先去问询。即使最终的表白略显轻佻,但也没有调戏的含义。
那么,罗敷的拒绝为何如此严厉呢?
是因为使君的行为不合礼数,其对民间女子随意的行为惹怒了罗敷。
如果是正常的婚恋,怎么可能是直接“共载”呢?这明显不是正常婚姻的礼数,所以罗敷进行了“回怼”。
反对婚姻中不合礼数的随便行为,尤其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轻视态度,这是《陌上桑》的主题。
《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的形象非常模糊,不似真有其人。
这首叙事长诗中,焦仲卿的母亲为了休掉刘兰芝,对焦仲卿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而在最后,焦仲卿决意殉情的时候,焦母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这时候已经没有“秦罗敷”的字眼了,说明这个东家的“贤女”只是用“罗敷”之名来代指的,整个故事和她都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从对这位“秦罗敷”的描写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她并不仅仅是长得好看,更是非常善良、体贴的,焦母认为比刘兰芝还要能干,那说明劳动能力自然也是极强的。
毕竟,刘兰芝的劳动能力诗中是有描述的: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总结来说,“秦罗敷”并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有着固定的品质特性,她们没有太多的政治背景,更多的是民间女子,不但美貌,劳动能力还特别强,人的品性都接近完美。
“秦罗敷”同一母题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模式,诞生了很多经典形象
“秦罗敷”这一故事模式在文学作品和传说中有很多相似的样本,比如大禹和涂山女就是一见钟情,也是使君与“罗敷”故事的样式。
《诗经》中这一模式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对《诗经》的解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词叫做“桑间濮上”,这代表着亡国之音。
古代有女子采桑缫丝的说法,所以就会出现男女在桑树下幽会的景象,这在后来的封建时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被解读成风俗败坏。
但是一直有另一种声音存在,认为这是象征着先民对爱情的质朴追求,男女情爱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并且先秦时期确实有一些特定的日子是允许男女自由恋爱的传统,比如流传到后世的上巳节。
《羽林郎》中对于女子的调戏故事。
我们说《陌上桑》其实并没有调戏民女的成分,真正有这一主题的是汉代辛延年的《羽林郎》。
这首诗的开篇就很直接地写到: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其后续部分都是一样的模式,写这名美丽的女子胡姬的装扮,然后写豪奴对胡姬的调戏,重点放在胡姬对其的严词训斥上。
这首诗歌的重心不是对民女的调戏,而是女性对于这种社会现状的厌恶和拒绝。
秋胡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批判负心人的代名词。
《羽林郎》的重心是女子对于调戏者的怒斥,而秋胡妻的故事就是讲述对于男性的批判。
这个故事被很多诗文、戏剧等题材演绎,是讲秋胡新婚之后不久就去外地做官,很久之后回家,在路边发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于是就上前调戏。
但回到家中,他的母亲招呼他妻子出来相见,没想到那个秋胡调戏的女子正是他自己的妻子,而秋胡妻也认出了这个调戏自己的男子是自己等待已久的丈夫。
于是怒斥其“忘母不孝,好色淫佚”,并投河而死。
这个故事里,和“秦罗敷”相似的情节是这一母题的另一种方向,秋胡也成了负心者的代名词。
所以说,“秦罗敷”只是一种人物形象的指代,并不一定真有其人,更多的是想象、拼凑出来的文学形象。其故事模式有着非常悠久的母题,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故事原型。
而《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的具体故事,只不过是这一母题之下衍生出的一个分支而已。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罗敷和使君有什么区别?
使君意思是尊称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出处《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清秋瑾《柬某君》: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罗敷意思是古代美女名。出处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不比那秦氏罗敷,单说得他一会儿夫婿的谎。
古诗罗敷原文?
原文
青青陌上桑,盈盈桑下女。
行行逢使君,驻马前致语。
答云秦罗敷,采桑事勤苦。
夫为侍中郎,久宦在公府。
君意一何痴,妾身自有主。
彩凤在高冈,雎鸠在中渚。
物微知所托,去去莫延伫。
绿叶已盈筐,蚕饥日将午。
罗敷的典故?
罗敷,战国时赵国邯郸的估量。《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邯郸人,有好估量,名叫罗敷。”罗敷不是真有其人,李白《子夜吴歌》之一“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都是形容貌美而有节操的妇女的统称。
罗敷出生于邯郸市三陵乡姜窑村,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母亲是附近黄窑村张门之女。罗敷兄妹三人,哥秦宝、姐秦莲,罗敷小名小英。
小英(罗敷)10岁时,家乡因遭受洪灾,全家搬至村西卧龙岗上,山中一尼姑见她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为"罗敷"。罗敷长大成人与乡邻王仁相爱,但她在田间采桑时却被赵王看中抢入宫中,其夫得知后自杀殉情,罗敷也在悲痛中投身村西的黑龙潭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