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无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夏无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姓氏“夏”的来历?
夏姓起源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夏姓分布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夏无且的读音?
xiàwújū
夏 xià
〈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jù),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Chinese]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China]
且也读祖吗?
不读祖。
“且”,普通话读音为jū、qiě,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且”的基本含义为文言助词,用在句末,与“啊”相似;引申含义为多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且”还有敬慎的样子的含义,如有萋有且。
“且”,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且”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且不是读祖,读居。
夏无且的正确读音为xia四声,无读音为wu三声,且的读音为ju一声,这是因为夏无且中前两个字的读音都是正常的读音,而"且"字在古代牵涉于人名是读音为ju的,
夏无且活了多少岁?
夏无且可能活了95至125岁,主要根据以下信息做出判断:
1. 夏无且曾任秦王侍医,生存年代主要在秦朝,生年不会晚于前280年,以侍医身份直接侍奉秦始皇。
2. 夏无且与董仲舒有所交往,说明其至少生存到前160年后,董仲舒成年期间。如果考虑两人社会地位和年龄差,交往时间可能在前150年至前140年间。
3.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判断夏无且的生存年代至少在前160年至前130年间还活着。那么其生年应不晚于前180年,可能更早,在前190年至前250年间。
4. 考虑到当时平均寿命约在70-80岁,文人寿命较高,可达80岁以上;以侍医的身份寿命可能更长;夏无且可能在90-100岁还有社会活动,寿命可能达到100岁以上。
5. 综合以上判断,可以确定:夏无且的生年在前220年至前250年间,生存年代在前280年至前130年间,卒年可能在前130年至前110年间。总寿命可能在95至125岁之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无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无且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