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徐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陶谦是真心打算把徐州让给刘备的吗,你怎么看?
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一连让了三次。
第一次,刘备脸皮薄,婉拒了;第二次,刘备还是不好意思,仍旧拒绝了;第三次,陶谦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了,然而这次,刘备仍旧拒绝了,陶谦等不了了,用手指心而死,陶谦的意思是:你不当徐州之主,我心难安呀!
最后,在众人的簇拥和劝阻之下,刘备“勉为其难”地当了徐州一把手。
有阴谋论者认为刘备和糜竺合谋害死了陶谦,陶谦“指心而死”是因喝了致命毒药,毒发身亡,刘备是踩着陶谦的尸体上位的。
然而,我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徐州不是人人渴望的香馍馍,而是人人躲之不及的炸弹。
曹操为何要打徐州呢?
因为陶谦杀了他老爸曹嵩!
陶谦为何要杀曹嵩呢?
陶谦已经哭晕在厕所,事实上,人不是他杀的,他根本不想杀曹嵩,但他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他而死,陶谦背了一口大黑锅。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子的:
曹操混大了之后,就想把老爸从琅琊接到许昌来享福,曹操派人送了信。
曹嵩收到信之后,很高兴,儿子出息了,他当然高兴了,他让家人收拾了行囊,一大家子兴高采烈地上路了。
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他们去的是黄泉路!
琅琊到许昌,恰好路经徐州,而徐州恰好是陶谦的地盘。
陶谦听说曹操老爸要打此路过,便想趁机好好巴结一下曹操,朝中有人好做官嘛,曹操这样的大靠山,谁不想巴结一下呢!
陶谦算准了时间,亲自在道口迎接曹嵩。接到了曹嵩之后,大摆宴席,众人吃了两天之后,曹嵩很高兴,但思儿心切,便向陶谦告辞:
“叨扰了,回去之后一定向儿子美言几句,你的事包在我身上了。”
陶谦大喜,临行之前,又大大地贿赂了曹嵩一把,送了不少“土特产”,还专门派了一支护送小分队,一直护送曹嵩到许昌。
陶谦派张闿去护送。
陶谦心太大了,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张闿当护卫队长,因为张闿曾经是黄巾贼,虽然投降了陶谦,但贼心不死。
走到半路上,张闿见陶谦送给曹嵩这么多的“土特产”,心里直发痒,这些“土特产”根本不是土特产,而是成箱成箱的珍珠玛瑙,他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啊!
张闿寻思着,他出生入死卖命图个啥,不就图个钱吗?现在这么多钱摆在他面前,不要白不要啊,杀了曹嵩,抢了财宝,到山上快活去,比在陶谦手底下混强太多了。
说干就干!当天夜里,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曹嵩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刚想起身小解,忽然杀声震天,曹嵩赶紧叫醒小妾,一起躲进了厕所。
转瞬间,贼人闯了进来,见人就杀,老少不留,他们杀了一圈之后,唯独不见曹嵩,便一屋一屋地寻找,最后终于在厕所找到了曹嵩和小妾,乱刀砍死了他们。
几天之后,消息传给了曹操,曹操哭晕了,醒来之后,咬牙切齿要血洗徐州,替父报仇。
此时的徐州,即将陷入腥风血雨之中,即将成为人间地狱,这样的徐州,根本没人敢接盘。
陶谦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三番五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不是他心肠好,而是想把烂摊子扔给刘备,只要刘备挺住了,徐州就有希望了,他的家人才能保住性命。
历史上好像没有“三让徐州”这一说,他倒是让徐州给刘备了。
陶谦这个人,在当时的局势下,他已是强弩之末,只有死路一条,又不愿让自己的儿子接替,因为他知道,他儿子接替他的话无疑也是死路一条,且死的很快。他为保护自己的儿子起见,不敢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否则就断后了。若是不给徐州找个主人,他死后徐州必然处于混乱当中,最先遭殃的还是他家,他的儿子性命都难保。所以他必须给徐州找个替死鬼以保全他的家人—打着为徐州老百姓着想的幌子。
而此时他想到了那个野心勃勃又力量弱小的,还整天做着雄霸天下美梦的刘备,真是一个好棋子!!!必须给徐州找个主儿才能放心地死去,为老百姓着想?有点儿。从他任徐州牧后发展农业生产可以看出来?最主要的还是为自己家人着想。
是不是真心让给刘备?这个应该是真的,我估计他也知道刘备守不住。面对曹操这样的强敌,有几个能抗住的?
从他任徐州牧后用人上来看,我总觉得他本质上也不是个多么正派的人,你看他用亡命徒为他攻打黄巾军,用笮融这样的杀人狂魔做他的属下,…,他自己又能好到哪里去?
刘备和吕布不同,吕布一般都是明抢,刘备也不然,他的惯用手法是拉拢当地人。到了徐州拉拢陈登、糜芳糜竺,到了荆州是拉拢刘琦,到了益州又拉拢法正、刘巴、孟达。小说里的名声不完全可信,可以看到的是,刘备有了一路,也占了别人土地一路。不管是陶谦、刘表还是刘璋,那都是一方霸主。刘备来之前风平浪静,刘备一来,死的死,降的降。
也就曹操命硬一点,没有被刘备的挖墙脚能力克制,但也损失了一员大将车胄将军。(正史刘备斩杀了车胄)
您真的信那种到了哪里,哪里的人都背主归降的人?历史的另一个侧面便是刘备诸葛亮入川以后的严刑峻法。可见,刘备成为诸侯的手段也不并光彩。
说回陶谦,那也是一方诸侯,在十八路诸侯和董卓两端待价而沽。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把一方诸侯的位置让给一个外人,刘备自己的儿子刘禅都那样了一样继位。陶谦的后代没有厉害的?我不信。
归其原因,徐州当地士族也全面支持刘备,陶谦已经控制不住局面,是不得不把徐州给刘备。
陶谦让徐州在《三国志.先主传二》中有明确记载。大意是陶谦临死时告诉糜竺说,只有刘备才能安徐州,我死后要迎还刘备作州牧。初始刘备不允,提议让袁术来管理徐州。陈登、田楷等人苦劝,说明利害,刘备才答应暂留徐州。看来刘备确实素著仁义,不剩人之危谋取别人州郡疆土。这个典故后来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发挥,成了陶谦三让徐州。陶谦让徐州是甘心情愿的,没有虚假之意。是因为曹操攻打徐州占了几城,又杀害了许多百姓,兵微将寡的刘备这时不畏強暴,带领千人去救徐州,感动了陶谦及徐州一干官员,非要他治理徐州不可。刘备推辞不过,上表报朝廷,得到批准。
三国中,陶谦“三让徐州”应该是真心打算把徐州让给刘备。当时的徐州非常危险,为了家人安危,避免屠城,看好刘备,陶谦三让徐州。
1.家人安危,三让徐州
到“三让徐州”时,陶谦已经老了而且病重,“时年已六十三岁,忽然染病,看看沉重”,因此,陶谦开始交代后事,关键是徐州归属以及家人今后安排。
其实,陶谦知道今后家人的安全,完全取决于徐州归属人选是否适当。陶谦自知自己的两个儿子没有才华,不能担当徐州重任,否则性命不保。因此,陶谦只能让其他人接管徐州,并能保全家人的安全。
对于徐州归属人选,之前陶谦已经两次谦让徐州给刘备,因而心中最佳人选自然是刘备。但是陶谦还是找了手下糜竺和陈登一起商议,不料糜竺和陈登都建议将徐州的大权交给刘备,陶谦一听,更加坚信自己的决定,于是有了后来三让徐州给刘备。
2.保护徐州,避免屠城
当时,陶谦误杀了曹操老爸,曹操借报父仇攻打徐州,以陶谦实力是无法抵挡曹操进攻,而曹操破城时,进行了屠城,因而徐州死了很多无辜的人。对于陶谦来说,徐州成了烫手山芋。
陶谦非常担心曹操再次来屠杀百姓,急于找一个可以保护徐州,并能善待百姓的人,所以才找了刘备。
3.未雨绸缪,看好刘备
徐州地处中原,四通八达,地方富裕,位置重要,周边势力虎视眈眈。徐州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西有曹操,这些人都是当时的枭雄,都想吞并徐州。
而陶谦手下一无大将二无谋士,能在那个纷乱的危险环境下生存,无非是利用三方互相勾心斗角而勉强支撑下来,可陶谦也清楚徐州最终还是会被吞并。但是,陶谦又不想自己的地盘落入周边的三个奸雄手里。
此时,刘备进入陶谦视野,刘备几次应陶谦邀请在危难时刻救了徐州百姓,而且刘备好歹也是皇室后裔,身份特殊,因而陶谦看好刘备,并准备把徐州让给刘备,以免徐州被别人吞并。
三国演义中,面对同一方玉玺,为何孙坚执之无用,孙策却以其复兴?
三国孙坚时,汉朝初露乱像,董卓乱政,作为汉臣的孙坚,一心以护国平叛为己任,并没有意识到“世界会大乱”。不光是孙坚没有意识到,就连当时的曹操也没有意识到,曹操和孙坚一样一心想着忠心报国。所以,即使孙坚拿着传国玉玺,他也不会有非分之想,对他而言是无用的,在他心中,只有汉王又用。
孙策作为孙氏集团未来的接班人,从小跟随父亲孙坚和叔父孙权,耳闻目睹了东汉末年的乱像,等他接班后,可以说是天下大乱,军阀互征,他已看清了只有自己拥有强大的政权,才能立足于乱世。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作为乱臣,表面上要保持忠于汉朝,他不能随意的征讨别人。然而,拥有了象征汉室王权的玉玺,就拥有了征讨任何人的“正当理由”,他就成了汉室王权的形象代言人,可以说类似于“狭天子以令诸侯”。因此,他借玉玺之力,不断征讨,扩大自己的实力,最终也实现了孙氏集团“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就,拥有了玉玺,也使得他拥有称帝的底气。
主要是因为孙坚和孙策对玉玺态度不同。
孙坚是得到玉玺后的态度。
三国演义中记载,在熄灭洛阳城内大火之时,孙坚手下军士在建章殿前一口井中打捞上来一具女尸,军士在女尸怀中锦囊中就发现了传国玉玺,就禀报给了孙坚。孙坚听说是传国玉玺,爱不释手,和部下商议,“欲回江东图大事”,有了做皇帝的野心。
因为当时汉朝皇室政权已然衰落,地方豪强蜂拥崛起,孙权本就被称为江东猛虎,又怎么是安分之人,既然得到了玉玺,他就真的认为自己像玉玺上所说的那样,“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了。
孙坚的结局
后被绍发觉索之,坚谎称没有,乃重誓曰:“如说谎则死于刀箭之下”。抵死不承认,和袁绍闹了个不欢而散。
孙坚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急匆匆就回了江东,可路过荆州之时,却遭到了刘表阻拦。原来是袁绍给刘表送信,让他截杀孙坚,讨还传国玉玺。孙坚自恃勇猛,强行通过荆州,却也与刘表人马发生冲突,部下死伤惨重。以后,孙坚率军报仇,更被刘表部将黄祖设计杀死,可怜孙坚为了一块石头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袁绍让刘表截杀孙坚呢?
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孙坚虽然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但是孙坚当时是依附于袁术的。虽然麾下有一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手中掌握着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但是孙坚的致命弱点是钱粮不足,缺少可供发展的地盘。
二,刘表和孙坚都是长江地带的诸侯,能找机会除掉孙坚这个直接的竞争对手符合刘表的利益。
三,袁绍的势力当时非常强大,袁家四世三公,又是当时诸侯的盟主,刘表拒绝袁绍百害而无一利。
孙策对玉玺的态度
孙坚对死让孙策看到,传国玉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自己根本保不住,因此必须要甩出手去。于是就找到了老大袁术,说要借兵马为父报仇,以传国玉玺为证。《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袁)术闻有玉玺,取而视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而孙策就是靠着这三千士兵五百战马创出东吴天下。
孙策与袁术之间交易的实质是各取所需,不存在谁欠谁,谁吃亏谁合算。投靠袁术之际,孙策身无一兵一卒,却空有一身武艺和一腔抱负。因此传国玉玺对人单力薄的孙策而言,非福而是祸,无力据有反而被人觊觎,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为此,孙策不需要拥有玉玺而是需要占有兵马。袁术则不同,袁术占据东汉富庶之地淮南,地广粮足,兵多将强。三千兵和五百马,在袁术那只算是个零头。然而,袁术自恃四世三公的出身,拥有汉末最强的实力,一心想要当皇帝。要当皇帝,没传国玉玺在手,就是白板天子罢了,名不正言不顺,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而已。为此,袁术不差兵马钱粮而差传国玉玺。
其实孙坚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诸侯,因为他率自己的军队看到洛阳大火冲天,鸡犬不留,命兵扑灭大火,将董卓掘开的汉帝陵寝全部填土掩闭好之后,夜晚回到自己寨中仰观天文后流下了眼泪说:帝星不明朗,乱臣贼子误国误民,一把大火,将京城洗略一空。从这段言语看出孙坚也是心系国家情系百姓之军阀,面对大厦将倾的局势但也是独木难支。虽说机缘巧合得到传国玉玺,占为己有,有点野心,再加上部将程普的蛊惑,有了贪念,但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想得而据为己有,可以理解。但没想到东窗事发,人尽皆知最后落得个被刘表用计乱箭射杀的下场。呜呼哀哉,一代枭雄孙坚因玉玺而命丧黄泉。反观孙策用黄祖换回其父孙坚尸首后回到江东,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英雄豪杰都来相投,后又率众投奔袁术,因勇猛为袁术立下大功,但袁待孙策十分傲慢,故孙策有离开袁而自立门户之意,后用其父留下的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得三千兵马,带领原来一班人马望江东而去,中途又接纳周瑜、张昭,蒋钦周泰太史慈陈武虞翻等等贤士武将,兵强马壮后平定江南,有了立身之地,被曹操认命为会稽太守,成为一方诸侯。从这看出孙坚是怀璧其罪,遭到围追堵截而丧命。而孙策是舍璧获利,通过自身努力加上众人辅佐而成就一番大业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孙坚攻入洛阳,并寻得传国玉玺!之后,孙坚就想回江东,图霸业。不成想,传国玉玺的消息走漏风声,这就导致了孙坚壮年身死的下场。
1.传国玉玺就是皇帝的象征。彼时,那些诸侯哪个不想做皇帝,野心极大!他们大部分在一起,根本不是以中兴汉室为主,只想在乱世中,把汉室的东西收入自己囊中!所以,孙坚得到传国玉玺,诸侯自然眼红,都想据为己有!
2.孙坚自然知道传国玉玺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他也抵挡不住诱惑,妄想带回江东以图霸业!可惜,他那时的实力太弱了,兵只有几千,那比的过那些强大的诸侯!所以,他在回归江东的路上,被人乱箭射死!
3.孙坚死后,孙策只得依附袁术!但孙策有大志,还是想回江东发展!孙策打算以救援自己舅舅的名义,向袁术借兵,到江东去“图大业”。所以,当他拿出传国玉玺,袁术眼睛都直了,马上给了孙策几千兵马和他父亲的旧部将!孙策以此为本,创下江东大业,而袁术却为这块石头,被活活饿死!
所以,传国玉玺对孙坚无用,对孙策却是起到了大作用!
一枚“传国玉玺”,改变九人命运,搅乱汉末进程
前言:许多女人,对于“钻石”,有着天生般的爱恋,所以有着“钻石恒久远、一枚永流传”之说。
而有一少部分男人呢?则是对 “权势”,有着狂热般的追求。
不信?试看东汉末年,人们围绕那颗“传国玉玺”,明争暗斗,刀光剑影,恰似一幕幕的“人间活闹剧”,真可谓“权欲恒久远、玉玺永流传”。
传国玉玺
一、“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秦始皇命李斯刻制的一方玉印,上纽为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从此,历代帝王,将此玉玺奉若珍宝。凡欲登“九五之尊”者,若能得到此玉玺,则视为“受命于天”,乃正统王位,否则,若无此玉玺,即便登基称帝,不仅连自己也不自信,还要被外人讥讽为“白板皇帝”云云。
因此,在秦以后的几百年中,这颗“传国玉玺”时隐时现,有时销声匿迹,有时又横空出世,不知道是它在“玩弄着野心家”,还是“野心家在玩弄着它”。
东汉末年犹如是也。
二、当“传国玉玺”从井中被打捞上来之后,九人为之改变命运,汉末历史进程因之变幻。
(一)孙坚。怀揣玉玺,待机称帝。岂料引火上身,落得个“得玉玺,丢性命”。
孙坚讨伐董卓,攻入洛阳,于一井中将玉玺打捞出来。孙坚如获至宝,认为是“天命所归”,欲引兵南归,积聚实力,待机称帝。无奈此事被袁绍知悉,绍欲迫使孙交出,孙指天发誓,死不承认。绍无奈,于是修书,让刘表截杀孙坚,由此,孙坚与刘表结下仇怨。后孙坚讨伐刘表复仇时,被黄祖伏兵射杀身亡。
孙坚被射杀
(二)袁绍。未得玉玺,私刻玉玺。真可谓“自欺欺人,贻人笑柄”。
袁绍没有得到玉玺,心有不甘,乃命人私自刻制了一方玉印,又一次,还偷偷拿出来,向曹操“显摆”,曹操佯装羡慕,内心则耻笑不已,从此倒小看袁绍几分。
(三)孙策。舍弃玉玺,换取江南。真可谓“舍玉玺,得江南”。
孙策从父亲孙坚的不幸遭遇中,悟出了些许道理,那就是:手中没有兵马,在乱世之中,怀璧而行,犹如待宰之羔羊。
于是他想拿玉玺这个“杀身夺命”的东西,换点能够“安身立命东西”。
他吃准了袁术这个权欲熏天的野心家的“小算盘”,便用这一枚玉玺,就从袁术那里,换得兵马三千,以此作为家底,东征西讨,竟杀出来一个“江南孙家”,何其快哉!
(四)袁术。攫取玉玺,急于称帝。岂料招惹四方来攻,落得个“得玉玺,失天下”。
袁术用三千兵马从孙策手中换取玉玺后,志得意满,把玩着玉玺,想当然的觉得这就是“天命所归”了,于是称帝。
你袁术称帝,那我们都是你的“臣子”了?你算老几呀,揍你!于是,不到两年功夫,袁术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身死国破了。
袁术:手捧玉玺,吐血而亡。
(五)徐璆。持节保玺,美名传世。
徐璆,被献帝征召,欲到许昌任廷尉。谁知半路被袁术所挟持,非要徐璆在自己手下当官。徐璆誓死不从,袁术不得已,暂软禁之。
待袁术军败,徐璆竟然偷取玉玺,跑到许昌,献给了曹操,曹操又物归原主,还给了献帝,徐璆被拜为太常。
(六)曹操。被献玉玺,旋归献帝。因为在曹操眼中,真正的“传国玉玺”,是“正义和人才”,岂能是这“一方石头”乎?
是故,曹操胜,而袁绍败者,岂由天命乎?实乃人谋也!
(七)献帝。称帝十年,方拥玉玺。真是个”十年玉玺两茫茫,偷思量,永难忘。”
但无非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皇帝”配了个“货真价实的玉玺”而已。
纵然献帝“玉玺在手”,其大权在握否?其大权旁落否?换汤不换药而已。
这一点,曹操吃的透,献帝想得开,二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而已……
(八)刘备。未得玉玺,诈称得之。美其名曰“玺出汉水,兴于汉中“云云。
刘备如果活到现在,恐怕能够当一个“好导演”。
他命人先仿制一枚玉玺,然后将其沉入汉水,再暗中命张嘉、王休装作偶然发现,而后献宝,然后对外宣称:高祖刘邦定国号为“汉”, 玉玺潜入汉水,今又重见天日,表明汉室将再兴于汉中……于是称帝。
刘备:终于到手了
(九)曹丕。受玺刻字,禅让称帝。真可谓是“欲盖弥彰,贻笑大方”。
公元220年,献帝被逼迫,禅让曹丕。
曹丕得到玉玺,在玉玺肩部,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字样,以示自己并非篡汉自立,乃名正言顺地“禅让受国”者也。
这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嘿嘿!
曹丕得到玉玺的一刹那,又惊又喜
六福雅士评曰:
夺人性命者,岂是玉玺乎?扰乱历史者,岂是玉玺乎?
否也,皆是“野心也”!人心不足蛇吞象。
刀光剑影者,岂为玉玺乎?鼓角争鸣者,岂为玉玺乎?
否也,皆为“权欲也”!权欲熏天令智昏。
然而,又有谁能够淡泊明志,冷静思考一下:野心膨胀者,其能匹配乎?权欲熏天者,其德配位乎?
唯有一代枭雄,曹操,身处乱世,“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高处”,对所谓的“传国玉玺”不屑一顾,一心只想着获得“正义和人才”,其结果,只有他才真正实现了“传国于后”!因此,“正义和人才”才是诸侯争霸的真正的“传国玉玺”!其他的东西,只是“意淫而已”。
六福雅士结语:
对于一个“个人”而言,“立身玉玺”,乃“气度、见识和才华”也。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传家玉玺”,乃“相亲、相爱和耕读”也。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传国玉玺”,乃“爱国、爱民和实力”也。
后记:公元265年,司马炎照葫芦画瓢,立晋称帝,得到“传国玉玺”……一直传至后唐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李从珂携玉玺自焚,自此,“传国玉玺”销声匿迹……
黄巾起义在荆州波及了哪些县?
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数省),具体到哪个县就不容易了,历史学家也难啊,你想想从古到今行政划分变化多大啊。
重要人物 东汉 皇甫嵩(左中郎将) 徐璆(荆州刺史) 陶谦(徐州刺史) 郭典(钜鹿太守) 何进(大将军、京师守将) 朱儁(镇贼中郎将) 秦颉(南阳郡长) 孙坚(佐军司马) 郭勋(幽州刺史)(被杀) 王允(汝南太守) 曹操(骑都尉) 卢植(被朝廷撤换) 董卓(被朝廷撤换后代替卢植) 邹靖 刘备 关羽 张飞 太平道 张角(病死) 张梁(被杀) 张宝(被杀) 张曼成(被杀) 波才(被杀) 彭脱(被杀) 马元义(被杀) 赵弘(被杀) 韩忠(被杀) 孙夏(被杀) 卜己(被擒) 五斗米道 张修 张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