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肯过江东全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不肯过江东全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已到乌江边为何宁死也不渡?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已到乌江边为何宁死也不渡?
前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诗,是写项羽最为有名的诗词作品。不过,这里也留下了一个小问题: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
不用我们分析,只需要看一看各代诗人的作品,基本也能有答案。
一、不肯过江东
《史记项羽本记》写道: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被刘邦击败,杀出重围逃到了长江西岸。这一段长江被称为乌江,就在今天的马鞍山市,江对面就是著名的采石矶。
乌江的亭长撑着一艘小舟准备载项羽回到江东,其实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但是项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认为自己无脸回到江东: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
因此唐朝胡曾《乌江》写到: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李清照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靖康之变以后,二帝被俘北上,幸存者南渡建立南宋。李清照当时作此诗不是简单地评价项羽,借古讽今的意图非常明显。李清照认为当时的南宋,没有一个如同项羽那样有担当的英雄。
二、杜牧的看法: 卷土重来未可知
胡曾的写法只不过把史记的故事缩编成了28个字而已。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对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杜牧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这个人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因此作《题乌江亭》批评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刘邦也屡败屡战,失败乃成功之母,你项羽怎么这么轻易放弃呢?
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能屈能伸。假如项羽过江回去,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呢?
三、孟迟说,其实项羽并不傻
杜牧在池州时,曾经写过《池州送孟迟先辈》,孟迟在这首诗《乌江》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孟迟认为,乌江亭长所说的这些道理,项羽又何尝不知呢?难道项羽真得是因为脸皮薄,羞于回到江东见父老乡亲了吗?
孟迟认为,项羽只不过已经看清楚了天下大势而已。他已经想到,即使回到江东,他也无法挽回局势。不如就给江东父老留下一些安宁吧。这样看似乎项羽的人格还是比较高尚的。
不过,王安石可没有这样看,他在自己的诗中说,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
四、王安石说:就算过江了,江东子弟认你么?
王安石最喜欢翻案,对于杜牧的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笑了: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长在劝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似乎还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不过项羽却说“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面上是不好意思,实际上呢?王安石一点也没有给项羽留面子: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说:”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苏宿迁,并非江东。项羽当年跟随避仇的叔叔项梁才来到江东(吴中)。跟随项羽叔侄起兵时的八千江东子弟,在南征北战后凋零殆尽。
叔叔项梁死了,代表江东楚人的范增与项羽决裂后也死了,楚人拥戴的后楚怀王熊心被项羽杀掉了。项羽的大将几乎都不是江东人,项羽和江东还有关系吗?
王安石说出了项羽内心的顾虑:就算你项羽回到了江东,那么江东子弟真愿意和您一起卷土重来吗?
难道江东子弟,不会把项羽绑了献给刘邦吧?
结束语
如果你是项羽的话,会不会过江东呢?项羽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呢? 千百年以后,有人写诗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假如项羽不沽名钓誉,而是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哪会有乌江自刎的惨剧呢?可惜历史不能开倒车,倒是给诗人们留下了话题。
@老街味道
谢谢邀请。
(原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出自宋代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从李清照这首千古流芳的名诗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十分佩服项羽的才能与宁死不屈的气节。
历史又追溯到那悲壮的一幕: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苦口婆心的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但是项羽并没有采纳他的好意,相反便又回身苦战,在他杀死敌兵数百后,然后自刎。
那么,项羽为什么已经逃到江边,他完全可以从容过江而不过江?为什么项羽却愿意轻易地去放弃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据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的记载,项羽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自尊心比较强,觉得一路追随他的士兵大多都死了,他愧对这些士兵的父母,愧对不起父老乡亲。
正是基于此,李清照追思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的点睛之笔,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跃然纸上,这不能不令人叫绝称奇!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英雄侠士们奉行的一条人生准则。项羽出身名门,其家世代为楚国大将,身为贵族,是很要面子的。项羽自小尚武而轻文,想凭绝世武功而降伏天下,这是他没有政治上的远见而造成了认识上的局限性,这也就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其实这也是真实可贵的“贵族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像具有这种“贵族精神”的项羽怎能不输给不讲信誉流氓出身的刘邦这样如此的小人呢!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可悲之处啊!
“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真实写照!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一直在在外面飘着?
一事无成,或者混的不好,怎么好意思回家?
脸面大于天!
虽然说人不要脸了什么事都能干成。但要区分在什么情况下不要脸。
创业的时候脸皮厚点儿可以,别人说你不要脸也不要紧!
该要脸的时候,人还是脸面最重要!
“如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原因也不复杂:
第一,到江东也是死。
当时刘邦已经掌握绝对的军事优势。
仅仅垓下之战,刘邦就出动40万大军,项羽只有10万。
此时项羽主力已经覆灭,面对刘邦40万大军其实已经必败无疑。
当时中国人口是有限的,后来西汉初期人口只有1000多万。
大家算算,1000多万人,也就是最多可以出兵八九十万。
而刘邦就有至少五六十万,还有其他军阀还有部队,项羽可以使用的兵力基本没有了。
即便项羽逃走也无法东山再起,反而要四处逃亡,最后可能被捉住后羞辱的处死。
既然这样,还不如自杀好了。
第二,去江东无法东山再起。
此时江东经过多次战争和征兵,已经残破不堪,人力枯竭了。
当年项羽拉起8000子弟兵走了以后,并没有对江东的老百姓有过什么特殊的优待。
江东老百姓,对项羽并没有特殊的好感。
在江东残破的现状下,这里老百姓不可能支持已经一败涂地的项羽。
退一步说,就算江东老百姓支持项羽,仓促拉起一二万人,还不够刘邦60万大军一口吃掉的。
第三,身边也没有人,项羽玩不转了。
到此时,项羽的班子已经全垮了。
有过工作团队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哪怕团队领导人再牛,也需要靠一堆副手协助。
项羽其实只是作战的战将,并不是多面手天才,他也需要一套班子来协助才能发挥军事天才。
然而,此时项羽身边仅仅剩下二十几个骑兵,班子彻底被消灭。
项羽退到江东区,自己一个人也孤掌难鸣,无法维持局面。
看看刘邦集团,猛将和谋士如云,才能保持连续的胜利。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两宋之交时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写一首一点也不婉约的诗,而是“金光怒目式”!她希望南宋统治者多一点骨气和豪气,不要只做个出钱出物买个儿皇帝当当的可怜虫!能有一点和敌人血战到底是铮铮铁骨!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大将。项羽尚武,力杠石臼。父亲死得早,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从小不喜读书,叔父便教他十八般武艺,倒也样样精通。但项羽觉得没有什么用。他要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就教他兵法。但他没认真学习。
一次,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端坐于浩浩荡荡的车队中最豪华的马车上,项羽见了,竟说:“彼可取而代也”。这与他未来的老对手刘邦“大丈夫理当如此”如出一辙。不过,他叔父觉得项羽很有志向。
项羽是无敌勇士,但是是匹夫之勇。手下有谋士——亚父范增,但项羽不能很好地运用。不善将兵,尤其不善将将。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败在哪里,他始终认为是“天将灭我”。被围垓下,率二十八骑兵,斩将夺旗,来回厮杀,冲出重围。破敌阵,于万马从中如入无人之境!
乌江突围以后,项羽兵败。他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不愿听人劝告,东山再起!在冷兵器时,凭项羽的勇猛,没人能杀得下项羽!但项羽唱了《别姬歌》(也叫垓下歌)后自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杀死了虞姬,然后自杀了!他把自己的头颅交给了一个小头目,让他去领功!西楚霸王项羽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真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不愿劳民伤财,涂炭生灵的项羽最后自杀认输了!但项羽的英雄气概至死不倒!他是千古潇洒走一回的唯一一人!
一壶浊酒喜相逢,项羽不朽人格,千秋万代,后人自有评说!项羽自刎,让小子成名!
回答供参考。
不肯过江东全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人,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这首诗,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诗的题目是《夏日绝句》。共四句,二十个字。
一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用白话说就是:人活着要当人中的龙凤,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雄才。到现在人们还思念楚霸王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回到他曽发迹的江东。
诗写于北宋亡国,南宋元年。即靖康之耻时。面对当朝那些苟且偷生的达官贵人们,词人相当愤慨,以此词痛批之。表现了词人的忧国爱国情怀。
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写作的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诗的后两句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夏日绝句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的典故?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运用的历史典故是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出自:《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不肯过江东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一句:至今思项羽。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诗。
全诗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于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南渡长江避乱之时,在国破家亡之际,作者心有所感,想起宁愿抗争到死,拨剑自刎,也不愿逃跑的项羽,表现出刚烈英雄之气。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赏析?
全诗赏析如下:
全诗出自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肯过江东全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肯过江东全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