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邓廷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邓廷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埔人文历史
黄埔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其中黄埔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同时,黄埔区也是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拥有众多的历史风云人物,如林则徐、邓廷桢、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蒋介石等。
此外,黄埔区还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长洲岛上的长洲炮台等,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黄埔区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留下了许多抗日战争史迹,如元贝村抗日游击队联络站旧址、东江纵队会址旧址等。
在文化遗产方面,黄埔区拥有许多岭南传统建筑,如玉喦书院,它始建于南宋,依山而建,布局严谨,建筑独特,工艺精细,与萝峰寺、旧羊城八景之一“萝岗香雪”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胜境。
关天培是谁?
关天培(1781年1⽉8⽇-1841年2⽉26⽇),字仲因,号滋圃,江苏淮安府⼭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关天培是我国中晚清时期著名的爱国名将,同时也是⼀名名族英雄。他在担任⼴东⼤清⽔师提督的时候,曾经⼤⼒只吃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当鸦⽚战争爆发后,英军全⾯进攻虎门,也是关天培凭借⼀⼰之⼒拼死指挥,⽤数倍少于敌军的兵⼒连续作战数天,最终因为援兵迟迟不来中弹⽽亡。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谥忠节、封振威将军,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晚清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著有《筹海初集》及训练图表等。三国名将武圣人关羽后裔,其后人多仁人志士,职业军人。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禁烟。关将军身经百战,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在率领将士与英国侵略军浴血激战中为国捐躯。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杰出贡献。关忠节祠、关忠节公天培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最终,英军向清军发起猛攻,关天培顽强抵抗。在牺牲前,关天培特地委派家丁孙长庆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回省城。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孙长庆徘徊良久,不忍离去,待其抱印而走,到半山,回首时见敌炮已经击中关天培,关天培的尸体最后被人找到时,身体的一半已被炮火烧焦了。他的亲随孙长庆将其遗骸护送回淮安楚州城东南窑村埋葬,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建立祠堂以祀之。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名将,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十四年(1834)出任广东水师提督,积极配合林则徐在广州的查禁鸦片运动。道光二十一年(1841)1月7日虎门之战爆发,关天培亲自督战,终因寡不敌众,和数百将士一同壮烈殉国。谥“忠节”。主要著作有《筹海初集》4卷。
如何评价邓廷桢的楷书?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邓廷桢其人,作为书法家的身份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实在因为在那个可悲的时代背景里,时代悲剧、民族悲剧和个人悲剧三重压迫下,我们很难想起书法这么一件风雅的事情。
既然问到,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有书法家之名的邓廷桢的书法到底该如何评价。排除拍卖获利的利益链所需,尽量客观、公正,说书法圈里该有的评断方式。
“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确很精到,每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书法风气直接影响到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学书的方式、过程和结果。我们先来说那个时代里人们学书的潮流和评价标准。
清朝340年,其实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遭受最严重摧残、压制和变异的340年。文人们在文字狱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绝大多数的艺术都被迫改头换面为安全的、不会轻易被满洲人找个借口灭九族的表达方式。文人们再不敢轻易发牢骚说真话,更不敢在人际交流和学术表达上表现出哪怕一点点对统治秩序的不满。
所以文人的事,如果不是磕头如捣蒜的效忠满洲人,就剩下寻章摘句老雕虫和钻故纸堆搞古董玩古文字了。
书法崇尚馆阁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文人就该、只该、只能将书法应用于科举和给皇上上奏折(如果品级够的话),所以圆润工整一丝不苟就成了至高标准,如果可能,还要表现出作为臣子的忠诚和严谨方正。
在这种要求下,颜体、柳体之外的任何选择都有偏离臣子之道。所以我们观看故宫文档里浩如烟海的臣子奏折,我们发现,除了颜柳,其他任何书体和风格都消失殆尽。只在晚清最后几十年,才出现了不同的追求和表达欲望和胆量。
满清最大的大臣曾国藩指导弟侄学习书法的各种信札详细收录在《曾国藩家书》里,既是作为当朝著名书法家的自己的学书历程的记录,也是希望弟侄照此办理的学书金科玉律。其实简单总结就是:唐朝楷法要好,颜柳结字要稳。
这样的时代里,所有的书法家之名都值得重新审视。书法是一门艺术,传承既久,风格流派和艺术抽象性在明朝就已经达到巅峰。而所有这些积累沉淀,在满清340年几乎被扫除殆尽。
有了前面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书法风气的简单总结,说回邓廷桢,话题变得简单。
1、邓廷桢的小篆相当不错。
铁线、玉箸篆写的工稳、秀丽,虽不是大家风范,线条缺乏变化和古意,但功夫的深厚是毫无疑问的。就此可以说,邓廷桢是一位天赋一般但临池深度超乎常人的书法家,展现了他深厚的金石趣味和古文字功夫。比至当下,大概实力在省级书法家与市级书法家之间。
2、邓廷桢的行书程度尚欠,对于行草的节奏感和线条力量训练基本阙如。
毫无道理的牵丝和点画平实无节奏变化,让他的行草变成了快写的楷书、带牵丝的楷书。这样的行草功夫拿到今天,比起江湖书法家们也不并没有什么优胜之处。
3、邓廷桢的楷书满满的柳体功夫,一般而已。
和那个时代的其他楷书家一样,既沉迷于颜柳,又不满足于拙壮和古法,凭空添加一些精巧的小细节而显得媚态,线条却变得呆板和规则化,结字匀称的如同美术字,严重缺乏艺术创作精神。以上这些特点,在那个时代红透半边天的钱南园的作品里体现的最为明确且以之为荣。
总的说来,邓廷桢的字,放到今天,其总体水平不能超过二级市书协的平均水准。作品历史价值大于书法艺术价值。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
说到邓廷桢楷书,那就必须要说他的传世要做《文赋》,
此作写于道光二年,全文1500字左右,观之通篇字形秀美 用笔圆劲匀称,结构严谨端正,每笔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有欧体的结字严谨之处又有赵体的洒脱奔放之意,有些字中又加入行书笔法,显得活波自如不少。他的楷书应该算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作了,
同时 他犹精小篆,懂音韵 好诗词,可谓才高八斗,他又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与挚友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唱和词,堪称大臣文学的扛鼎之作。
也正因为他有这技艺超群的魅力和刚正不阿的气质,才能写出这样绝妙的佳作……
求助,请帮忙认认这副对联的两个字?
邓廷桢七言对联,上联是“种梅欲问诗多少”,下联是“爱菊何妨酒有无”。题“莲仙三兄大人察书”,款署“刚木弟邓廷桢”,钤“维周”白文印,“嶰筠”朱文印。这副对联源自宋代诗人于石的诗句“种梅添得诗多少,爱菊何拘酒有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邓廷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邓廷桢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