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解释: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摘自《论语·雍也篇》
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什么?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的一种描述,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雅的文采和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具体来说,“文”指的是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而“质”则指的是品德、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是一个既注重外在形象和文化修养,又注重内在品德和人格修养的人。
这句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内外兼修,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和有价值的人。
至上文则也文胜智则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书中有这样的经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章经文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饰,则显得粗野,天饰胜过质朴,则显得过于造作。质朴和文饰合理搭配,才符合君子的标准。
这是孔子对君子标准的论述,讲的非常好,今录于此,供大家参考。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哪里?
文质彬彬"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君子应该有文雅的外表和温文尔雅的举止。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而"君子"一词则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对有道德修养、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的称呼。君子不仅在外表上要有风度,更重要的是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他们以仁爱、礼义、诚信为准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卓越。
总的来说,"文质彬彬"和"君子"都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文雅举止和道德修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雍也》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译】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俗,缺乏文采。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评析】这段话确切说明了文与质的对立统一,文与质相依存、不可分离、同样重要,以此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模式——文质彬彬。因而,孔子表达的”文质彬彬'与现在的含义,是有一定的区别。
“文质彬彬”一词就属于这种情形,它如今是用于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而文中却是强调人的内在质朴与外在的文采要相互陪衬,相得益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全文?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篇,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全文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超过了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外在的文采超过了内在的质朴,就会显得浮华。只有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质朴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这里的“质”指的是内在的品质、本性,“文”指的是外在的文采、修养。孔子强调的是内在品质与外在修养的和谐统一,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