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唐皇帝李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大唐皇帝李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李治活了多大?
李治活到了55岁。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唐代李治的年号?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年号有永徽 、显庆 、龙朔 、 麟德 、乾封 、总章 、咸亨 、上元 、仪凤 、调露 、永隆 、开耀 、永淳 、弘道十四个,可以说是年号狂魔了。历史上只有他老婆武则天称帝的时候,也用了十四个年号,可以和他并提。二人并列为历史上用年号最多的皇帝。
李治有多个年号,如下:
1、永徽(650年-655年)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即位,第二年改元永徽,共使用6年。
2、显庆(656年-661年)
"显庆"又叫"明庆"、“光庆",是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后来的唐朝人追称的。
3、龙朔(661年-663年)
4、麟德(664年-665年)
5、乾封(666-668)
6、总章(668-670)
7、咸亨(670-674)
8、上元(674-676)
9、仪凤(676年-679年)
10、调露(679年-680年)
11、永隆(680年一681年)
12、开耀(681年-682年)
13、永淳(682年-683年)
14、弘道(683年)
这是李治所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仅"存在"了一个月。
唐高宗李治—14个年号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曾在皇后武则天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故史称“唐天皇”,是亚洲第一位创制且采用“天皇”的皇帝。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用过14个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高宗在位前期立下赫赫武功。灭西突厥、将倭国逐出百济、征灭高句丽,帮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使大唐帝国版图扩张到最大的程度,经济繁荣,国家太平,史称“永徽之治”。
李治即位后如何处置李乾坤和李泰?
李承乾死在了李世民前面,在发动叛乱之后,追随李承乾造反的人尽皆被杀,造反为首者李承乾,仅被贬为庶人,流放于黔州。李承乾去世之时,唐太宗为之废朝,并以国公之礼安葬。
李泰虽然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因为其谋嫡的行为过于恶心,被唐太宗降封为蓬莱郡王,后有进封濮王。
高宗李治对这个哥哥也是礼遇有加,毕竟李世民对其有过嘱托。李泰去世之时,李治伤心不已,不仅为之辍朝,加封爵位,而且还请来法藏禅师为哥哥做往生祈福。
李泰在李治的照顾下,过的绝对是神仙般的日子。
唐朝的皇帝,除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3年,就是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唐高宗有哪些功绩?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为李世民第九子,贞观五年封晋王。其母为“千古贤后”长孙皇后。长孙氏三子四女。长子李承乾8岁就被立为太子,次子李泰,李治最小却能最终继承大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作为一个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辉煌伟业。同时又是不幸的,因为他前有父亲的巨大身影,而后又有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而且又因为武则天的关系,历朝历代对李治也颇有微言,甚至还有“昏懦之主”的评价,而真实的李治真是如此吗?大家一起看看,李治的一生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一、开疆扩土
1、永徽元年(650年)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平定漠北。
2、灭西突厥。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七月攻入庭州。李治派大将梁建方、程知节多位大将出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逃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后被擒。大唐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3、灭国高句丽、百济。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向大唐求援,李治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逃往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苏定方以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献俘于东都洛阳。
高宗时大唐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唐朝版图达到极盛。
二、内政外交
1、永徽年间,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652)一下增加到380万户。永徽五年(654),粮食大面积丰收,洛州地区粟米每斗两钱半,粳米每斗11个铜钱。其时边陲安定,百姓阜安,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2、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自此大唐王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3、杀伐果断,惩治叛乱。永徽三年(652),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高祖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对高宗即位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荆王元景为帝。事情败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恪是主谋。李治果断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贬岭表,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很广。
4、执政勤勉。登基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后期,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会亲自处理国政,即使到了弘道元年(683)三月,也就是他临死前的几个月,仍然关注朝廷宰相的任职状况,并罢免了欺凌舅家的宰相李义琰。
5、封禅泰山。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武则天则率内外命妇随行。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
6、《永徽律疏》。高宗委派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完成了著名的《唐律疏议》30卷,又称《永徽律疏》。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刑事法典,也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
而高宗时期的执法状况也是相当宽平公正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个,其中有2人需要判死刑。这一犯罪率较低的情况与贞观时期相比也是一脉相承的。
7、颁行《唐本草》。高宗李治命令宰相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行世。虽然他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对于御医的治疗他都能够积极配合,即使是在他的头上扎针流血也不介意。他还而对于胡僧的长生药从不迷信,他说:“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因此李治对于长生之术的冷静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其父李世民也要胜出一筹。
8、太宗时期,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入侵摧毁。波斯国王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长安定居,后在高宗时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安建一座袄教寺庙。卑路斯复位失败后,回到长安并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9、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三、委政于武氏
李治的一生无论功过,都不得不提武则天。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史称“二圣临朝”。
李治把国事委托给武则天,一是由于他的身体状况不佳,晚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类似今天的高血压、高度近视眼之类的疾病),处理国政不能不有所依靠;二是由于武则天自身素质高,与他在政事处理上有很多的共同点。武则天“处事皆称旨”是她能够得到李治信任并委政于她的主要原因。
而武则天做了皇后,可以“母仪天下”,也能够得到很多的政治便利,皇后参与国政自然有其政治土壤,更何况大唐世风开放,女性参政的障碍相对较弱,武则天参政是出于李治的本人意愿,所以与历史上评价武则天是“专作威福”并不相同。
从高宗上元元年(674)起,这样一个帝后同尊、并称“二圣”时代的开始,距高宗死后还约有十年。那么,这样的政治格局的确立,无疑是在高宗思维清晰之时。再者,高宗委托政事于武则天,虽然心甘情愿,但也不是完全放任,他还常常会命令皇太子监国,代他处理国政,而不是完全地依赖武则天一个人。
也正是因为李治,才有了武则天的上位,才有了史上唯一的—一代女皇武曌。可以说武则天创造奇迹的前提就出自李治,也书写了大唐直到玄宗李隆基的百年盛世。
1、政治上:永徽之治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2、军事上
(1)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2)永徽六年(655),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3)至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4)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3、经济上
(1)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2)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
4、文化上
(1)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所以李治的治国能力可是不弱。
李治是哪一年建东都的?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631年,他被封为晋王。太宗去世,李治即位,于650年改元永徽。即位之初,在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共同辅政下,他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各项制度,善于纳谏,并爱民如子,每日都引刺史入阁,询问百姓疾苦;训令崇俭,所以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富裕,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唐皇帝李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唐皇帝李治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