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庸第一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庸第一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行中庸之道?
谢邀。中庸;中不偏,庸不易。中庸之道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哲学。
记得小时候每当寒来暑往,季节交替之时,妈妈总忘不了叮嘱一声"春捂秋冻";说的是春秋气候变化过渡的时候,衣服既不要脱得太快,也不要添得过多。顺因天时,才能少一些疾病。
自己有了孩子,老人又会对你说,"如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讲的是给小孩吃饭,一次不要吃的太饱;小孩好动,衣服也不要穿的太对。
有了工作,爸爸常常对我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再后来,娶了媳妇,小两口难免磕磕碰碰,彼此往往向家长诉苦告状。爷爷常常讲起古人的故事,有一首诗终生难忘,"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奶奶没有读过多少书,不会引经据典,她的道理更简单,"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睡的一个枕头。"
人到中年,总想着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光宗耀祖,不过往往事与愿违,日子过得越来越平庸,毫无起色,心灰意冷。晚上时常会梦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在耳边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到了五十,能够知天命?六十能不能耳顺?到了七十,才能活明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恪守中庸之道,无过而不及,这就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凡事不走极端,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谢谢深漂小民工先生的邀请!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一、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二、具体内容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它一方面?因为古代的“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接着《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三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是体;和是外,是末,是体,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内容。中庸之道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子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所以不偏不倚是假中庸。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等。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一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2、三达德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请指教!
谢谢!
河南和山东一带的方言"中″在普通话里含"好的″"对了““正确”等意思。中庸里的中所指的就是正确,道,路线正确,实践正确,思想,言行举止都正确谓中。正确的路线,正确的言行举止必须坚持不能动摇或修改,一动摇一修正就变成错误的思想路线。沿着正确的方向路线行动不动摇谓之庸。比如一桌山珍海味加上美酒,使人食欲大增。若遇上馋嘴人猛吃暴饮,结果撑得胃出血主动脉爆裂一命乌乎。遇上减肥姑娘只尝味不进食,得了厌食症,瘦成皮包骨,器脏因长期欠缺营养而衰竭,发展成不治之症。这两种行为属于过左过右偏离"中″,造成生命危害。世间任何事物都按规律运动,人们驾驭事物必须按规律操作才不违背中,否则要出差错,要付出代价,其行为举止一定不中。
如何行中庸之道?中者为行正中,不受上下左右,不受左右迷惑。庸即平凡,平常,无奢求而平安之意。要一生坚持走上这样的路,不是人人都完美做得到。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要名师名校点拨,还要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博览群书,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营养,才能使自己学富五车,见多识广,才能胸襟宽宏,高瞻远瞩,才能使自己逢险不惊,遇恐不吓,红颜坐杯而不乱,遇诱惑而不谋。自古以来,只有光明磊落的伟大英雄,伟大人物才能做得到。
至于平民百姓,为生存,有时也会因利益诱惑而误走偏途,有时还不得不屈从,而作出无奈的选择,这也是平民百姓的一种悲哀!市桧小人受丰厚的物质诱惑,会挺而走险,做出不仁不义,伤天害理、甚至干出出卖祖宗,出卖国家之事。
行中庸之道,会让你不至过于偏离人生航向,走过平常,干凡及平安人生。这条道只适合和平年代推广,会让社会更和谐,更团结,更融洽。 但中庸之道更多的是走上一条消极的人生之道,不可能令人作出惊世骇俗的丰功伟绩来。
尤其是在地球人口暴涨,资源匮乏,帝国野心不死的人,随时会发动掠夺他国财富的战争。而中庸之道,强调儒雅待人,与世无争,不管美丑善恶,皆须一视同仁,对黑恶视而不见,甚至被人狠打了耳光,或枪已顶在胸口上,还双手作揖,笑脸念之乎者也,乌呼痛哉。这是一条软弱之道,无能之道,亡国之道!
在六、七十年代,英明领袖毛主席就号召批林批孔,强烈谴责事不关己、麻木不仁、善恶不分的中庸之道。要使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强盛,全民就必须行君子之道___见善不欺,逢恶不怕,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虎,奔如豹,勇于与邪恶搏斗,敢于勇猛杀敌,全民群情激昂,这才是富国强兵、千秋不倒之道。
中庸第一章头两个字?
答:中庸第一章头两个字“天命”(可译为天赋或者人的自然禀赋)。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教育人们要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中庸之道倡导我们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走极端,过犹不及,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与时俱进。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人道与天道相吻合、天人合一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大学中庸第一章总纲内容?
《 大 学 》第一章总纲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中庸》第一章总纲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观点?
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万事万物有得有失,不要太在意,不要太执着于功成名就,遇到困境,不要过于悲观,始终保持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凡事都有过得去的槛,有黑暗也会有光明,有月亮也会有太阳,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知足常乐,居安思危,顺境中学会善待他人,逆境中学会坚强生存,随遇而安。
所谓中庸,就是恰到好处的把握做事做人的度。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即子思的作品,主要内容就是把孔子说过的话精选出来,加以解读。当然,这些内容涉及个人修身。
《中庸》第一章是文章核心,也是子思的思想提炼。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强调“道”即自然生长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告诫人们不可违背各种规律行事。
子思对中庸的定义是“喜怒爱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什么意思呢?做人做事如果能够做到居中、和谐,万物就能够繁盛,天地不会错位。
中庸主要的思想教育人们不要走极端,不可激进,这一点不仅仅用于修身,用在国家治理上更是重要,百姓才会得利。
《红楼梦》中的人物里面,有多少人知道宝玉与袭人发生了性关系?
你的问题很多,很详细,所以,我一一作答。
1、丫头甚多,终究还是有没人的时候。况且丫头也是有森严等级的,不是谁都能进屋子的。记得有一集,丫头们都去耍钱了,只剩下麝月看家。宝玉怜惜,为麝月篦头,正好赶上晴雯回来取银子。披头就说:"哦!交杯盏还没吃,就上了头了!"……在这一段中可见,还是可能钻空子的。
2、晴雯可能是知道的。因为袭人知道王夫人器重自己后。就搬出屋子,夜里都是晴雯陪伴的。袭人不和宝玉狎昵、亲近。“两人关系比幼时疏远了”。所以,晴雯未必撞见,但是相信一定察觉到了。袭人为此脸红是正常的。
就算今天相对开放,女生也不是愿意让人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和别人发生关系了吧。那时候,袭人和晴雯心里都是清楚的,将来她们两个都是要做姨娘的。虽然害羞,但是这件事情,不是她们做奴才的能决定的。
礼不下庶人。如果这事发生在小姐身上,被打死也是可能的。但是发生在丫头身上,比如和茗烟鬼混的万儿,也没看她要死要活吧!这就是阶级的不同。
3、为什么金钏和袭人的境遇不同呢?袭人、晴雯本来是家长默认的姨娘。但是,金钏不是,尤其是她还在王夫人的身边,是母婢。说话丝毫没有顾及。且看平时傲娇,在怡红院里跋扈的晴雯,在王夫人面前不也装傻充楞吗?
但是在这种王侯世家,一直是有这样的风俗的,就是在年轻少爷的身边养着,成熟后可以指引性事的婢女。(这一点可以在《知否》中,秀才娘想为侄儿求取明兰的时候,说得一番话)所以,发生关系在王夫人眼里不是大事。况且王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金钏的言语却过于轻浮了。别说王夫人了,就是现在来我家个小保姆当着我面言语轻浮勾引我儿子,不说她别的,情商就是不够的。不过,这也不能单纯的怪金钏,王夫人管理内室不严,本来就是没有规矩。好像是有一集宝钗对宝琴、还是对谁说,王夫人不在的时候,不要到她屋子里去。
4、为什么发生关系之后,袭人还是得王夫人器重呢。从袭人的整个为人行事来看,她符合家长对于宝玉向善、向学的期待。不是一心霸占着宝玉,一心魅着宝玉,不促其上进。
宝玉为什么得到家族的重视,因为他诗词好吗?因为他爱惜女儿吗?这些都不是原因,但是也不像我们简单的老百姓望子成龙,宝玉需要承担家族未来的希望。有一次宝玉挨打,王夫人就哭着说,倘若大儿子贾珠还在,你打死他也不要紧,但是仅剩下一个嫡亲的儿子,贾环又是个不成器的。所以,可怜天下父母心。
5、黛玉对于宝玉和袭人发生关系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聪慧如黛玉,生活在她们那个阶级里怎么不知袭人是准姨娘呢。一生一世一双人,是现代人对于当时的假想吧。这样的家族,怎么可能允许子女这样任性呢,必须承担起家族的繁衍。不仅仅是宁国府荣国府两支,还有一大家子贾姓子弟都需要他们来荫蔽。再者,黛玉所在的林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子孙不繁荣,很快就衰败了。懂得入境问俗的黛玉,是不会不了解这些的。当然,袭人对于她的爱情也不构成威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庸第一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庸第一章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