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兰亭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兰亭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兰亭序原文及释文?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
为什么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为什么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我以个人的审美感受略谈《兰亭集序》的可贵之处。
早先看到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时,只觉得这是一满篇充满着“修改错误”的书法作品,而没有知觉到它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价值。今天只细看其中的一个具体的字,收获了不一样的触动。
右军酣畅淋漓的行笔运墨,他笔下的字,犹如一个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用“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这舞女不仅有着超高的舞蹈技术技巧:腰软,腿直,翻转自如,而且有着饱满的精神表达:用满目深情诉说着一段段情感。更可贵的是,由数名技艺如般高超的舞女队伍,共同演绎一番乐舞篇章。这一篇章不仅有纯艺术形式的欣赏价值,还有思想的高度,承载一个足已令人深思的形而上的内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一句,将观者、欣赏者带入这一宏大的乐舞队伍中,使其不知不觉地在队伍中舞动起来,融为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
《兰亭集序》 神龙本
妙哉,美矣!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其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势”。高明的绘画不仅表现事物之形,能表现事物之形的绘画只能算是画之下品,能品。画师若能表现事物动态之势,不拘于有限的形式,表现出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便可入妙、神品。书法中也讲究一个“势”字。王羲之也曾说过:“疾涩,势也。”书法之势,一曰疾,二曰涩。涩非迟也,疾非速也。疾形容笔势之快速,涩则强调笔势中因蕴含张力而显现的力量感。书法之势亦如“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表现出了一个受了惊吓的兔子立起蹄尖即将奔跑的动态。将奔未驰之势,也是舞蹈艺术的追求。由此,对势的追求与欣赏,勾连了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与舞蹈艺术。
《兰亭集序》单字“稽”
从具体的书法的角度来看,这“稽”字结构精准,和谐,线条流畅、变幻各异,字形充盈,兼有动势与力量感。正应了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描述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笔笔变,笔笔转,又笔笔流畅,在流动中臻于完美,却又不止于完美,复归于流动。另外,在全篇《兰亭序》中出现了20个“之”字,加上落款1个“之”字共21个“之”字。这21个“之”字无一雷同,体态各异,美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王羲之在创作《兰亭集序》时,并没有遵循固定的成法、有为法。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这一切都直接流于作者的创作灵泉。怪道让后代临摹的书家望洋兴叹,不禁感慨“不恨臣无二王法,只恨二王无臣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当之无愧。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从元朝开始的。
兰亭第一,祭侄稿第二,寒食帖第三,这是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排定的座次,此公特别喜欢排名,堪称中国书法界的福布斯。
这个排名出来之后,大家都没什么争议,觉得很公平。于是几百年来,这个排行榜一直雷打不动地流传下来,渐渐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
那么,兰亭序为什么敢称天下第一?
有几个大的原因,
第一,它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篇幅之大,字数之多,布局之美妙,错落之精巧,且浑然天成,堪称神品。这是王羲之的草稿,在小酒微醺下写成,据说后来他又写了几遍,却都赶不上这幅好。
第二,它承载了魏晋的风度。魏晋风度,包含人的气质品格,也包含书法的韵味境界,这幅书法俯仰自得、飘若浮云的气概,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
第三,它是即兴之作,却是一篇绝妙的美文。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家,更是散文家,兰亭序一出来,历代散文选都不可能错过,因为无论从文辞,还是意境,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即使一千年后的人读来,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正如王羲之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综上所说,书法从来不是就字论字的,兰亭序是毫无疑问的综合水平第一。
不过,书法进入当代,有人却对天下第一的排名有所争议,一些人认为,应该是祭侄稿第一,兰亭序第二,理由是,兰亭序是摹本,祭侄稿是真迹,而且颜真卿的行书,更已经浑然天成,在悲愤中写的书法天真烂漫,已经胜过王羲之的微醺之作。
尽管如此,也不足以撼动兰亭序的地位,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仍将流传千秋万代!
为什么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好在哪里?
个人认为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其原因有三:
其一,内容好且书者书法地位高。兰亭序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其文不仅被历代所推崇,还被编入现代高中教材。书写本文的书体是由王羲之改革钟繇书法的笔法,将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的发挥,创造了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书写形式——行书。
据传宋代书法家米元章所说,由于在《兰亭序》之前没有别的行书流传下来,汉末刘德升曾传创造行书但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因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排列在历代法书的前列。这也是《兰亭序》称冠的原因之一。
其二,唐太宗李世民的免费代言。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在位期间广泛收集王羲之的真迹,在得到《兰亭序》的真迹后,更是爱不释手。
命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摹刻翻拓赐予近亲贵臣,死后更是将《兰亭序》真迹一同陪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此以学王书为正宗,尤以学《兰亭序》为最。《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遂定。
其三,书者的真情流露。此文是在书者微醺之后即兴写的,观此稿可看出书者的坦白真率,真情实感,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之情。
1、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2、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
《兰亭序》之所以独步古今,实在是书法美、文章美!
《兰亭序》的书法功力深厚,神韵潇洒,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历来深受书家追捧!本人书法知识浅薄,不敢妄语。
《兰亭序》文章优美,试作简单列举:
一、人美。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参加集会的人物都是高人韵士,谈笑是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景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远离世俗的纷扰,尽享自然的静谧。
三、韵味美。
全篇文字参差错落,音韵铿锵,尽显古人作文之音韵协调之美。
四、理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魏晋玄学盛行之际,能够直面人生,谈笑生死,体现出作者对“理”的思考探寻之美。
五、情美。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作者希望能够理解前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更期待后世知音。
独孤求败是一种凄凉美,呼唤知音更是一种孤独美。其实,“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兰亭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兰亭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