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旧五代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旧五代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4史一共几本?
二十四史包括:1.《史记》、
2.《汉书》、
3.《后汉书》
4.《三国志》
5.晋书6 宋书7 南齐书8 梁书 9 陈书 10 魏书 11 北齐书 12 周书 13 隋书 14 南史 15 北史 16 旧唐书 17 新唐书 18 旧五代史 19 新五代史 20 宋史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明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十四史》一共63本书。《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有什么区别?
五代史有两部书,分别是《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两部五代史都是北宋年间修的。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诏修《五代史》,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以范质《五代通录》作底本,并参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各朝实录,前后只用了一年。后因欧阳修《新五代史》,冠以“旧”史。
《新五代史》主要是欧阳修自己私底下写的,欧阳修死后家人才呈现朝廷。
两五代史对比来看,欧阳脩的《新五代史》存在不少问题,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低,因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并削去。
因为这是欧阳修私下写的,很多地方就带有欧阳修的个人意见在里面,宋朝时期就有人对欧阳修的史学有所批评。《宋稗类钞》中引刘敞就说道:“好个欧九,极有文章,可惜不甚读书”;就指责欧阳修靠着才华乱写一通。
而《苕溪渔隐丛话》亦引王安石的“欧九不学”的话。一日,刘攽问欧的弟子焦千之说《新五代史》有为韩通立传吗?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后世的顾炎武、钱大昕等学者对《新五代史》都有批评,认为欧阳修迂腐,既著史书,却不重视史实的探讨,好发议论,爱说空话,读来令人生厌。章学诚讥称:“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
现存古籍中,援引有《旧五代史》史料者有《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新五代史注》、《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容斋随笔》、《广卓异记》、《通历》、《类要》、《方舆胜览》、《锦绣万花谷》、《职官分纪》、《折狱龟鉴》、《古今姓氏书辩证》、《玉海》、《能改斋漫录》、《大事记续编》、《天中记》、《十国春秋》等三十多种书,沈括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
清朝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重辑,文字有脱勾者,还据《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太平御览》、《容斋随笔》等书补录逸文,大致恢复原貌,堪称中国辑佚的最高水平。
乾隆四十年(1775年),《旧五代史》定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列入正史之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价值超过《新五代史》。
这是个好问题,两本史书历史地位都非常高,而且区别还挺大的,不注意的话可能会读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我自己读来的感觉,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比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内容要多得多,体例也有一些区别。
《旧五代史》编撰的时候距离五代十国还不远,史料很丰富,薛居正对五代十国的历史记载的非常详细,比如每任皇帝在位期间的召令,以及一些大臣上书都会记载。而欧阳修删去了绝大部分召令(可能是觉得都是官样文章haha),唯一保留的比较长的类似材料,就是后周柴荣时期王朴的《平边策》,记载在王朴的传记里。这个可能是因为《平边策》里面讲述的平定四方势力的策略比较在理,后周北宋都采纳了,所以欧阳修觉得比较有价值。
所以如果你想要大概了解五代十国的脉络,《新五代史》是好的选择,但对一些细节语焉不详,要通盘了解还是得是《旧五代史》。但有一说一,欧阳修的文笔确实要好~
第二点区别,可能就是对待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态度了。一定要注意,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他在里面是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治国安民思想的,为此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使用春秋笔法进行了描述。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后梁太祖朱温的记载。在欧阳修笔下,朱温简直就是五代十国“恶”的底线,在后记里面第一句话就是“天下恶梁久矣”,而且对之所以捏着鼻子把朱温的历史放进来的原因,也说成是为了让后代铭记朱梁的罪恶,不要再犯。
朱温最大的恶就是“篡”这个字,这个行为挑战了古代严谨士大夫的最核心的价值观,所以对他深恶痛绝。后人对朱温的评价受欧阳修影响极大,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摆脱了君臣思想的束缚,对朱温的评价才好一些了。
《旧五代史》则对此持中立,甚至褒扬的态度,记载了很多欧阳修删减的朱温珍惜民力,鼓励农桑的事情。
其中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朱温睡了大将张全义全家的事情,已经基本证伪。但这件事影响颇大,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不少人拿这件事作为噱头。(详见本人的《历史的另一面,残暴不伦朱温的背后》一文对一些谣言的分析)
总结一下就是,《旧五代史》内容丰富,记载详细,但也有不少对一般历史爱好者没啥用的官样文章,读起来费劲,但是量大管饱。《新五代史》精简,文笔流畅,欧阳修大佬替我们去掉了很多不用细看的材料,对一般的历史爱好者非常友好,但一定要注意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倾向性。
旧五代史体裁?
纪传体史书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
二十四史,北史排第几位?
第一等的是:史记、汉书
第二等的是:三国志,后汉书、新五代史
第三等的是:隋书、梁书、新唐书、明史,金史
第四等的是:宋书、陈书,南齐书、北齐书、北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
下等是:周书、南史、辽史、
最下等的就是:元史、魏书、晋书,清史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旧五代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旧五代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