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白最后一首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李白最后一首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白一生的最后一首诗?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临终歌》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他在病榻前,将一生著作全部交付给李阳冰。李阳冰把它们编成《草堂集》10卷。这年11月,诗人便与世长辞,终年62岁。在临终前,李白总结一生,写下了他的绝笔《临终歌》
李白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首诗叫什么?
李白死前最后一首诗是临终歌,这是李白写的最后一首诗,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诗的内容是: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独坐敬亭山》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唯有敬亭山还是只有敬亭山?
听说有用"唯有"两字的版本.我看过的版本都是用"只有".李白的这首诗很口语化.用"只有"较恰当."只有"两字在后来的诗人诗中也常出现.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仔细推敲一下,还是用只有好。
大家好,我是柳波,很高兴能回答这么有趣味的问题。那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只”当只有的时候,和唯有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都代表仅有,唯一性。所以仅仅从意义上来说没有区别,诗句选用哪一个字,都不妨碍作者的准确表达。
二,
从字本身来说,并无一字俗。有的人或者会说某个字比较俗,其实搭配好前后文,安排在合适的意境,每个字都有其美好的一面。这个世界上只有俗人,没有俗字,所以,我个人觉得,每一个前人创造、总结并演绎下来的字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该因为自己的主观,给某些字,戴上有色眼睛。
三、
既然从意义和语言上来说,“只”和“唯”没有区别,那么考虑哪个系和你合适的时候,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宫商和谐,合乎韵律。所以当用“只有敬亭山”的时候,在五言诗上,就形成了标准的格式,仄仄仄平平。当然用成平仄仄平平,在格律上并无大碍,但总没有标准韵律好。新韵也更完美。所以我个人觉得,只有敬亭山,更好一点。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还请各位大师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和进步。
李白最后一首情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象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李白生前做的最后一首诗是?
李白最后一首诗是《临路歌》
全文: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译文: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李白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首诗是《临路歌》。这首诗写于他即将离开人世之际,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中提到: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用大鹏鸟的形象象征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但此时已经力不从心。尽管如此,他仍然激励后人传承自己的精神,并期盼有人能为他的离去而悲痛流泪。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豁达乐观的性格,也表达了他对后人的期望和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李白死前的最后一首诗?
临终歌
李白死前写的最后一首诗是《临终歌》。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当年。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诗的内容,联系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说:“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则“临路歌”的“路”字当与“终”字因形近而致误,“临路歌”即“临终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白最后一首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白最后一首诗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