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意知几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春意知几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三春意知几许是什么意思诗句?
“二三春意知几许”意思是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春意知几许来自哪首诗?
出自 宋代 李清照 的《永遇乐》
“春意知几许”平仄韵脚
拼音:chūn yì zhī jǐ xǔ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意思是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
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
赏析:词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首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后接三句,转笔写初春之景。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
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下片由写今转为忆昔。
前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
“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最后一句,词人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扩展资料南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为: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译文: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我现在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
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
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到了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乱发像风吹雾散也懒得梳理,怕人看见我于是夜间出去。
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意知几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意知几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