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知止而后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知止而后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什么意思?
意思是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
出自四书中的《大学》,原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直译,知道善的最高境界后,才有了志向的确定;志向确定了之后,才能够使内心平静下心来(排除杂念,一心向善)。
这句话,强调了眼界开阔的重要性。只有看到了至善至美的事物,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和善,才会欣然抛弃杂念,坚定地拥抱至善至美。
中庸大学中的名句先定后静?
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2.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
3.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老子
知止而后定止什么意思?
知道何时应该停止并且停止下来,这样才能稳定。在行动或思考中,需要明确目标并且知道何时已经完成。当达到目标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而不是盲目继续前进。 通常被用于描述冥想练习的理念,意味着放弃浮躁的心态,安静下来,寻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知止而后定这个词纸的含义就是,停止,平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懂得正在发生的非常事件只有让这件事情马上平息下来,局势才能够稳定,才能够最后妥善的处理好,我的回答仅供参考,谢谢
“知止而后有定”有什么意义吗?
知,浅层认知;止,自觉停止;定,内在意识。凡事,能认识是非,对错,善恶后而自觉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上升深层经验,处事方式。人,贵在自知,明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
但事实却“明知不可为,但忍而不舍也。”工作,恋爱如此,才有爱恨情仇,矛盾纠葛。
所以,“知而行,行而错,错而乃止,止而改焉”已是最好。
《大学章句.上传之三章》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我猜,“ 知止而后有定。。。”句,是夫子以“黄鸟止于丘”为机,当机说法。
鸟之“止”,一动不动,如人之出神如呆的状态,那么鸟因何常能"止",而人却不能?!
知此"止"因,或人能"止",就能"定"!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以上是一段程序一样,源头是知止,心不知止,又何能定呢?
是以明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明了自己的价值观,明了生命中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明了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样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说一下我自己的理解,知止是止住烦恼,这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我们普通人,只知道随波逐流而不自知,一切都在随外境而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随外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自已,烦恼不断。所有我们首先要止住烦恼,怎样止住烦恼,你要明白因缘和合的心是假的,你还有颗如如不动的真心。烦恼止住,心自然再定中,不受一切外缘的干扰,安定平静如如不动。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原话,是大智慧。而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或者说后人对这几句话的解读,那就花样繁多了,有些还算贴切,有些带有“思想投机”的解读,在此不做褒贬,只能说各有千秋。
定生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其实是对定生慧的一个过程阐述,“能得”,得的是什么?就是智慧。有人讲这是佛家的东西...,不错,佛家是这么说了,但智慧不是佛家的专利。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三位觉着,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他们三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给大家阐述了什么是智慧,条条大路通真理、通智慧都是对的,还有更早的我们中华文明的先祖伏羲,流传《易经》至今,智慧的光芒依旧光彩夺目。
回头题目所问,“知止而后定”,“止”,止的什么?止的妄念执着,止的贪嗔痴,止的所有不自然、违反自然、人伦、常理的心念、言语、行为,止的所有不承天顺人的东西。“止”到什么程度?止到一念不是万念不生。
“知止而后定”,“定”,定的什么?定的是自己,定的是自己本心、定的有一颗平常心、清静心、自在心、欢喜心。“定”了心就回复到最自然的状态,与天地日月、与万物同呼吸共心跳,这样能不静吗?
“知定而后静”,“静”,静是什么?静的是自己的心,无“眼耳鼻舌身意”都定了,这就是静了,内心的平静、平和。
“静而后能安”,“安”,安的是什么?安的是“止”下来“定”住的一颗“静”心。安是对“止、定、静”状态的保持和延续,常态化,常有,常在。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看这两句了,这两句体现差别了。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安”后“虑”出正果大智慧,完全的通透。
那么“虑”是什么?“虑”不是考虑,不是思考,而是彻底“安”后的自然所得,自然而然就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了。这通老子的“无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止”下来妄想执着,并“定”下来“静静”,“安”住这颗心保持住,自然的去“虑”就得到了“智慧”。
《大学》里的“知止而后有定”到底是什么意?
定 不是安定的意思知止而后有定出自《大学》。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子有一段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那么: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
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
心不妄动,则所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知止而后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知止而后定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