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陈庭学序的介绍
1、《送天台陈庭学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为天台学士陈庭学所做之序。行文规整,在文中也透露出作者自身的豪气和对知识的孜孜追求。和《送东阳马生序》类似,都被教学大纲选入过教材。
2、宋濂本人,作为元末至明初的学者,尽管年事已高,地位显赫,但仍乐于提携后辈,晚年撰写的赠序,以《送天台陈庭学序》和《送东阳马生序》最为知名。文章开头紧密联系陈庭学的背景,他从川蜀来到南京,宋濂据此指出这将使他“气愈充,语愈壮,志意愈高”,强调了山水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天台陈庭学君,擅长写诗,任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并立下功劳,后被提升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他便从水路赶去成都赴任。成都,是四川的要塞之地,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的居所之地,有英雄俊杰战功驻守的遗迹,也是诗人文士们游览登临、饮酒投壶、赋诗歌唱的处所,庭学没有一处没有观览过。
4、其所作赠序,常以自身经历感受出发,娓娓而谈,浅近生动,如话家常,以勉励士子立志当高远,学业骛精进 。《送天台陈庭学序》即宋濂写给天台陈庭学的一篇赠序 。意在说明陈庭学宦游四川以后,“其诗益工”,“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乃是得力于奇异山水的熏陶 。
5、《送天台陈庭学序》作者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6、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称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出生于浦江(今浙江义乌),是中国明朝初年的杰出文学家。尽管出身贫寒,但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热爱,曾师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人。他一生致力于学习,无论贫富,始终坚持“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的精神。
送天台陈庭学序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送天台陈庭学序》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灩滪堆之类的忧虑。
接下来开始写陈庭学的经历,在如此艰难的地方,他却能够由山路到达,饱览了山水胜景,也陶冶了他的志趣和情操,突出了陈庭学的才学和品德。紧接着,作者不无遗憾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游览川蜀。
作者:卷八 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题解】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的通常写法,多以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为主。宋濂在这篇赠序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全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天台陈庭学君,擅长作诗,因军功从中书左司掾晋升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他曾多次随大将北征,功勋卓著。他乘船沿水路到达成都,这座川蜀的重要城市,曾是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等人的居所,英雄豪杰的战斗、驻守之地,文人墨客游历、吟咏的场所,庭学一一亲历并以诗记录。
送天台陈庭学序的作品鉴赏
宋濂本人,作为元末至明初的学者,尽管年事已高,地位显赫,但仍乐于提携后辈,晚年撰写的赠序,以《送天台陈庭学序》和《送东阳马生序》最为知名。文章开头紧密联系陈庭学的背景,他从川蜀来到南京,宋濂据此指出这将使他“气愈充,语愈壮,志意愈高”,强调了山水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送天台陈庭学序》主旨鲜明,措辞委婉,脉络井然,序次有条不紊,语言简洁不繁缛,不啻为古代赠序中的典范。 第一段从写景着手,突出游蜀之难。“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文章的第一句即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用一个“奇”字概括出川蜀之地的地势、地形、地貌。
宋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入明后,他已是将近六旬的老人了。当时他虽地位显赫,但性喜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他在晚年写过不少赠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最为著名。文章的开头便紧密地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另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等。明朝初年,他担任江南儒学提举,给太子讲经,后奉皇帝之命编修《元史》。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是宋濂写给朋友陈庭学的一篇赠序文。陈庭学游历巴山蜀水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宋濂写下此文送给他。
送天台陈庭学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送天台陈庭学序文言文阅读答案、送天台陈庭学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