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我之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无我之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例子?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景物之上,物因情迁,移情的结果,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使人看不出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什么意思?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称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称之为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
但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然诗在美学境界上存在着微妙而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欧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更根本上说是两个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欧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4]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被王国维称为“无我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名词解释?
有我之境指的是,作者所观之境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即物物皆着我之色,我愉悦即万物皆欣欣向荣,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我忧伤即万物皆倾颓百态,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指,作者保存着一颗恬然的心,心境悠然一时的情感的表达与自然形成了契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近代学者王国维(1877—1927)从物我关系的角度所概括和总结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两种审美境界。
王国维在其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概念,认为只有营造出境界的诗词才是上乘之作。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用“境界”论述诗词的演变,评价作者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
围绕“境界”,他又提出了若干命题,“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对术语。“有我之境”,就是词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文学形象之中,使得文学形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融入,只是这种感情冲淡平和,也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表达与文学形象形成了契合。
在王氏看来,“无我之境”无需刻意雕琢,巧然天成,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意思?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出处: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最好的词是“有境界”的,即“造境”和“写境”。他还指出境界可以分为有我和无我之境两种。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含义解析:无我之境:表面看起来诗人只是在写外在于主体的对象。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很客观的、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地来写一个情感现象,这叫做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里面。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作者把主观的情感直接倾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之中,叫做“有我之境”。如何理解:
①“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以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②“无我之境”并不是真的没有我,所有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都是在写我,看起来却仿佛在写一种和我不相干的东西,这时候我的心灵完全隐晦地化入对象。
③从《诗经》以来,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被标举为最高的审美理想的,就是无我之境。
④真正优秀的艺术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能将悲喜置于身外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恰是这样的艺术表现,最能打动人心,这种艺术才是高超的。
⑤王国维说好词“妙处唯在不隔”,“隔”即有我与“不隔”即无我。辛弃疾的大部分的词作,每一句里面都恨不得有三五个典故,如果不加注释永远都看不懂他的词里在写什么,这就叫“隔”。
⑥一首词、一件艺术品如果不能通过呈现的形象本身打动我们,而需要靠长篇的解释才能令人理解,一定不是第一流的作品。综上所述: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去拥抱以及深刻体悟大千世界,体悟人生。他们必须要能超越自己痛苦。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既要能入乎其内,还必须要能出乎其外。”不是一味地“深入生活”,而是在关注生活的同时保持着与现实人生一定程度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向“有我之境”甚至“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靠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古人的诗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可到底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呢?对此学者还有很大的争议,关键就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没有解释清楚,这里我仅仅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
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主要是能从中比较鲜明的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并且作者在对世界的关照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有我之境也。”欧阳修的词是比较典型的,因为作者心情忧郁,他笔下的世界都带有忧郁的色彩。
欧阳修《蝶恋花》
什么是无我之境呢?就是表面看上作者是纯粹写景,但是仔细品味又能体会到作者超脱的情感。我认为在这里超脱很重要。王国维受佛教的影响较深。佛教强调我们参与这个世界,但是也要能够出离这个世界。
像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流转自然,景物清新,又传达了一种特别悠闲的感受。在这样的景物中,人们可以暂时忘记世俗的烦恼。这就达到了超脱。
陶渊明《饮酒》
再比如周邦彦写荷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就是纯粹对自然的关照与描写,作者在关照自然的那一刻暂时逃离了世俗,这就是诗歌对人心灵的净化。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敦颐写《爱莲说》,以莲花喻君子,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在观照世界的时候没有超脱感,所以他写的就是“有我之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我之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我之境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