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献之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王献之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献之书法有哪些特征?
特征∶柔中带刚,飘逸流畅,笔笔有力而不硬,自然大方,不拘一格,他的草书生动的展示了汉字的魅力。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我国书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被后人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书法有以下特点:王献之书法有隽秀洒脱,潇洒婉约的风格。
1. 王献之擅长用笔法优美的线条来描绘画面,使得作品具有隽秀洒脱的特点。
2. 王献之在书法中追求自然和谐的美,因此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呈现出潇洒婉约的风格。
王献之被誉为“书圣”,其书法艺术影响深远。
他在书法创作中提倡形神兼备的理念,即书法作品不仅要有形式美的表现,还要有内容内涵;此外,他还提出了“勾体两相宜”的书法理论,即楷书和草书要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这些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献之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1. 线条流畅。
王献之的书法笔画流畅连贯,形成了独特的线条美,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2. 墨色淡而干。
王献之的墨色轻淡、晶莹干净,没有过多的水迹,墨色跟纸色交相辉映,不失精细之美。
3. 风格秀逸自然。
王献之的书法以清秀自然、不造作、不夸张而著称,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独具匠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王献之的书法以线条流畅、墨色淡而干、风格秀逸自然为特征,这些特征为其书法艺术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古人对献之书法评述甚多,有代表性的如羊欣云:“献之善隶(指真书)、稿(指行草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采古来能书人名》)李后主云:“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见马宗霍《书林藻鉴》)张怀璀云:“子敬神韵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
峻险髙深,起自此子。”(《书估》)项穆云:“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书法雅言》)其中,所谓“媚趣”、“惊急”、“惊奇”、“尚奇”等说,用词不一样,涵义则颇为近似。羊欣说其书法“骨势不及父”,与李后主所说“无蕴藉态度”,道出了二王书法不一样的根本点——羲之书含蓄深沉,平和灵润,以内涵风骨为美;献之书洒脱豪迈,以开张奇丽为美。
(羲之书与钟繇书相较,以姘胜质,二王相较,献之书之妍又胜羲之。)因此,明代项穆说“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献之书对形式美的追求更甚于羲之,这也是献之狂称“世人那得知”的理由所在。这一点,无论在其真书或是其行草书中都得到了充足的表现。张怀璀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
”若以拳术作比喻,羲之书似内家拳,柔中寓刚,献之书如外家拳,刚中见柔,各造其极。王献之的“尚奇”风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唐张旭、怀素以及宋、明两代的浪漫主义书风中诸多豪迈新奇派书家的远祖。《山谷题跋》谓:“余尝从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左思语言淳朴,庄子为文恣肆,以之比二王,十分确当,“脱然无风尘气”,又是二王书法的共同特点。后世千余年来书法风格千变万化,大家巨匠代不乏人,但在这一点上能“脱然”者确实不多。
王羲之和王献之谁写的字好看?
王羲之和王献之,王羲之写的字好看。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出生于会稽山阴,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他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于386年病逝,后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的草书作品是?
王献之是著名的书法家,《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献之的书法自创一格,他的书法兼有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等各种字体的风格,他的发展与其父亲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目前其传世的作品不多,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与其父亲王羲之以及张芝和钟繇被称为书中四杰,《洛神赋贴》,《十三行》等都是其代表作。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也谢谢你的邀请。王献之的书法,是王羲之之后重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我们从一个方面来说,就足以证明,王献之的重要贡献。这就是王献之的“一笔书”。
什么是“一笔书”?有的说是一个书法作品,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如一笔写出一气呵成。
有的说是一个字映带牵丝如一笔写成。
我们不管这些说法对不对,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写字如何更快一点,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书法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
王献之能够在书法上有这么一点重要的贡献,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所以,他能够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在历史上的书法家中,只有他们父子能够并列成为“二王”,足以说明王献之的成就,不在父亲之下。
为什么写得快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在王献之这个时代,中国书法还在实现伟大转变的路上。
这个时代,已经有草书,也有行书,其中草书是书写速度最快的。
所以,王献之就赶上这个时代的需要,对草书是非常痴迷的。
草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的与思维速度保持一致。
而在王献之之前甚至更早,我们汉字的写法,都没有比较快的方法。这对记录思想是很大的一个限制。
所以,汉字能不能有快速的写法,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
所以,汉代末年,已经出现了草书。但是,这种书写方法,只有很少一些书法家才能做到,一般人还是做不到的。
王献之老爸王羲之,也对草书非常痴迷,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龙飞凤舞地写字。
但是,王羲之也只能做到“小草”的程度。
什么是小草?就是每一个字都是草书,但是,是独立的草书。
到了王献之,为了加快书写速度,几个字连起来的写法,逐渐突出了。
这是草书重要的发展。因为,几个字互相连缀而书,明显会加快书写速度。
今天我们看到的《鸭头丸》、《中秋帖》虽然不是王献之的真迹,但是,王献之的书法特点已经与王羲之有很大的不同了。
王献之的书法特点,前人认为是“外拓”。什么叫外拓?拓就是“推”的意思。外拓,就是向外开张。
王献之的书法,确实有一种向外奔去的感觉,这可能是他敢于突破前人的最大勇气了,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据说,米芾对王献之有特殊的研究,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学习二王,不要忘记王献之的厉害啊。
二王书风影响中国一千多年,享尽尊荣。献之有出蓝之才,在唐太宗确定献之他爸为“书圣”之前,小王风头更健,盖过了他老爸。他在吸收其父的基础上,创新出外拓法,打破了他老爸在笔法上的局限性。简单说小王书写时更加放得开,笔法更加丰富,书写更加流畅抒情。小楷作品如《十三行》等,比及其父的楷书更加灵活多变,一篇之中或挺拔规整,或圆润娟秀,或华兹厚重,字形大小长短错落有致,下笔藏锋收笔回锋,通篇有明显的节奏感。行书更加迭宕生姿。草书作品很多简直就是一笔书,洋洋洒洒痛快淋漓,随心所欲不逾矩,为后世大草奠定了基础。这些在当时都具有创新意义,也开拓出了新的书写风格,更能彰显出那个时代的士人气质,放浪不羁的魏晋风流。由此看出,艺术贵在创新,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属于自己的新面貌,在艺术史上才会有一席之地。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氏一门是当时的大家族,书法高手一大群,是王献之具备“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条件。大令有其父之风范,但比其父更跳脱,更有想法,因而不满足于家法。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继承及独辟蹊径的痕迹。其用笔一改当时通行内擫(ye)为外拓,由此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书法。
王献之书法的特点和他外拓的用笔方法有直接关系。外拓之法使笔在腕指之间活动更灵便,因此写出来的字变化更多,是开张奔放的,并且姿态万千。这种审美表现更适用于行、草书。因此王献之的行、草书,尤其是草书相比较与他的时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后人把他与其父并称的原因之一。
俞焯 (zhuō )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一笔书"据说是王献之所创,一笔直下,数字连贯,是整幅气势宏伟,豪气逼人。相比于王羲之的内敛沉稳,王献之的字更具性情,更显潇洒烂漫。
张怀瓘《书议》中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这个“最为风流者也”,还是很中肯的解读:就是“任性资情”,随心所欲。以其十八缸水的付出,又才情傲人,得家法又出家法,趟出自己的路子并为世所重。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天分高又努力”,所以不成功是没理由的。
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呢?
他是千古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字子敬,只活到42岁,比他父亲足足短寿十七岁。他从小随父学书,后又学张芝书,变古为今,另创新法。以行草名世,故唐人张怀瓘在《书议》中称赞道:“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人评论他的书法乃得尽其父渊源,唯有得书法本源者,才算得其三昧,才是真正得到王羲之的艺术真谛。照此看来,他与皆承家学的几位兄长,以他最是聪明,出类拔萃。一样的条件,一样的教诲,但因个人天分及悟性,而造诣便各有不同。
王献之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书法的特点有:结体匀称严整,姿态妩媚华贵,笔势秀劲圆润,已是成熟的真书,笔法隶意全除。
行书则以《鸭头丸帖》最为突出:这是他写给友人的信札。他独创的“稿行之草”法在这里表现无遗。(据传,他曾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气势,未能宏逸,今吾究民间书法的妙处,在于笔势纵横不羁之趣,吾今找到了与传统章草不同的路子,就是介取稿草和行书之意趣间。其实,就是他独创的“稿行之草”笔法)《鸭头丸帖》正是此种书体的代表作,细观之,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用墨枯润有致,由浓而淡,墨色分明;行笔宛如流水行云,自然顺畅;结构错落有致,朴素却妍美,展望全帖:节奏起伏连绵和气韵变化万千。
草书名作《中秋帖》与王義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王羲之侄儿)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中秋帖》是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一笔书”是他在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的今草基础上所创,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不绝的江河,一泻千里。《中秋帖》线条牵连,飘逸潇洒,圆熟丰润,气韵清新,表现出一种英姿雄发的豪爽气。王羲之书法以楷行为佳,而王献之则以行草最妙,父子二人各有千秋。因此,在书法史上,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二王”。其实,王献之用笔外拓,比王羲之书法更为简略、更舒展些,行笔纵逸,更有奇态,似要真抒内心情怀般。因此,他楷书多见新奇谨严、风神峭丽洒脱。而行草书则用笔偏于瘦劲,正如杜甫所认为的:书至瘦劲方通神!如天马行空,俊迈无拘。故父以灵和书风获后世称为“书圣”,子以神骏闻名而获称“亚圣”,父子皆是古今独绝之人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献之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献之书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