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富而不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富而不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贫而不馋富而不骄?
“贫而无谄富无骄”,谚语,意思是虽贫穷不谄谀.虽富贵不骄奢。
出处
《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元·佚名《冤家债主》一:“若依着先王典故,贫而无谄富无骄。”
富而不骄易贫而无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贫穷不怨天尤人,富有而不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这句话流传几千年,还具有教育意义,贫而不怨指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甘于贫穷,但不是指的让人不思进取!富而不骄,就是当今流行语说的为人要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骄不横才能长久!
古人为什么说:富而不骄易,贫而守则难?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为你解答:
从“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说起
一、学《论语》心得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此处和以下译文,皆引自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发行的《论语译注》或《孟子译注》)。”
另有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以道,富有却谦虚好礼哩。”
何为贫,何为富?《论语・季氏》有论。孔子曰:“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道:“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笔者注:当时在人们心中,“国”的概念是很淡薄的,原则上讲老百姓跟着谁玩都一样,而人口则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你这个地界和谐了,大家就会来投靠你,你的这个“国”也就可能因此而富有强大起来。);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既然贫穷是因不均而导致,那么穷人对着苍天怨恨一下人生,于大街小巷抱怨几句官府,应该无可厚非,而让他们吃着粗茶淡饭甚至缺钱医病,还整天嚣嚣自得,就是很难的事情了。而富人们呢,他们的富裕是建立在别人贫穷的基础之上,当然也是不均的产物。或许富人有万般理由,认为自己的富裕是勤劳所获,但是没有一丝借口,可以趾高气扬神气活现,乃至为富不仁蔑视穷人。富人已经获得了物质上的充足,在其它方面就不要争斤论两抢风夺彩了,特别是当其财富来路不是十足光彩时,否则他是进不了天堂的。
如果根据“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原则,把人从品德上进行分类,则:贫而无怨者为上品,富而无骄与贫而有怨者为中品(富而无骄者略高一些),富而骄者为下品。而不管贫富,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之徒,当不入品。如果考虑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更高境界,贫而乐者为上上品,富而好礼者与贫而无怨者可归为一类,为人间上品。如果把一个社会进行等级分类,贫者寡怨,即只有很少数的穷人有怨恨时为上等(贫者寡怨,必然有富者寡骄),贫多怨且富寡骄为中等,富者多骄的社会为下等(容易做到的事情,多数人都做不到,岂不悲哉)。
按照耶稣的说法:富人进天国是很难的,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富人如何进入天国呢,或许按照圣人的指示:富而谦虚好礼,富人就有机会进入天国了。如何谦虚好礼呢,俺不是富人,所以也没有认真想过这件事。但是至少是:观名利似烟云,待穷苦如兄弟,散财富求心悦,助贫困为感恩。如果人死后想进入天国,凡世间的行为至关重要:穷而乐道者为天国第一类人选,富而好礼与贫而无怨者为第二类人选,贫有怨与富无骄者为第三类人选,富而骄者是进不了天国的。
二、学《孟子》心得
或许有人会问,穷人有怨言无可厚非,而富人得瑟一下就招来攻击诽谤,富人招谁惹谁了,这似乎对富人不太公平。且不说,放任富人和苛求穷人,是一种落后的社会理念,也不说“均而无贫”等大道理。从原则上讲,富人应该具有更高的素质,所以就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况且有个“富字在身”,富人在道德上已经处于劣势,且不要再行“骄字附体”的蠢事了。从统计学的规律上看,富人的平均素质实际上也应该是高过穷人的,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孟子是如何说的。
孟子曰(《孟子・滕文公句上》):“民事不可缓矣---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孟子说:“(治理国家时)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事情---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产业收入的人,才能够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和收入,便不会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去惩罚,这就等于陷害他们。”管子(法家代表人物)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同样道理。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是吗。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穷人也应该是有恒产的(恒产,包括一定的产业和稳定的收入,下同),只不过恒产比富人少些罢了。按照当今的概念,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尽量保证每个人都有恒产,每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着,而一旦出现无恒产者,整个社会当然也更包括富人们都应该主动、愉快地帮助他们。如此这般,所谓的穷人就减少了,所谓的怨恨也就不多了,而富人们呢,也不用时刻提醒自己“勿骄勿骄”了。
三、其它想说的话
孔孟之道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一方面要求人民拥护统治者,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关心百姓,正所谓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但是,总体来讲,孔孟之道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儒学中保护弱者的观点随处可见,对统治者的约束也屡见不鲜,儒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进步与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两千多年哪,你还能要求什么呢。敢于推行孔孟之道的皇帝,也多是洁身自好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很少恣意妄为之徒,否则无法直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或许没有儒学,就没有华夏两千年的荣耀,或许没有华夏两千年的荣耀,就没有如此辉煌的儒学。历史选择了孔孟之道儒学,获得了极大成功,说明此“道”是行得通走得顺(至少在中国农耕社会阶段是这样的),同时表明圣人思想乃华夏道德之典范之灯塔之大道也,其他学说是无法与圣人思想相提并论的。
正如子贡所曰(《论语・子张》):“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子贡道:“别人的贤,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孔子),简直就是太阳月亮,不可能超过他。”
如此而已。
大家好,我是乔冠钧。
“富而不骄易,贫而守则难”出自《论语·宪问》。原句是: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意思是:贫穷的人能做到不抱怨是很难的,有钱的人能做到不骄傲是相对容易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生活环境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生活环境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古代,穷人一般都是农民,能够赖以生存的就是地里的粮食。
连续下雨的时候,就要担心地里会不会涝?会不会影响产出和质量?
连续干旱的时候,就开始担心庄稼会不会枯死?
所以,天气的好坏决定了人们一年的生活质量,当天气不好的时候,人们就会抱怨“老天爷”,抱怨“运气不好。”
而富人基本是过着奢侈的生活,吃穿用度不用愁,出门坐轿子,天气好坏对自身的影响不大,自然不会抱怨。但相反,富人更容易骄傲、目中无人。
教育结果不同
当贫穷的人总是关注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时候,那么也就没有多余的钱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上。
当家长没有接触到好的教育,孩子也依然如此。
因此,贫穷的人家可能一直都摆脱不了目前的处境,也就不懂得什么是“礼”,什么是“宽容”,当然十分自我,发生不好的事情都会抱怨他人。
与之相反,富人普遍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在古代的时候基本从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就会让他学习知识,到了现代更是流行起“胎教”。
孩子从小就懂得礼貌,懂得如何判断是非,也就不会抱怨别人。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依然可以容易的做到不骄傲,平等的对待别人。
“贫”和“富”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结果
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阅历、经验、机遇等发生改变。
毕竟往上数几辈,谁的祖先还不是农民呢?
贫穷的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最终变成一个富人;
富人也可能因为骄傲、不讲道理而变得贫穷。
所以,提升自己,才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是乔冠钧——干货的生产者。文风多变,活力无限,关注我,让思维开花。
你好,我来为你回答。
这句话的原话是: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出自《论语.宪问》
意思解释:一个人做到贫穷而不抱怨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
一、穷而无怨难
贫穷的人温饱尚未解决,每天为了活下去已经用尽全力。情绪充满了焦虑、烦躁和疲惫不堪。没有多的时间来休息,没有多的金钱来享受,有的只能是情绪的宣泄。抱怨是人性自然的一个动作,不抱怨是反人性的操作所以很难。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抱怨次数尽量减少,多了会影响身边人对自己的印象,毕竟人人都在负重前行,都希望能和有生活热情的人交往。
二、富而不骄易
这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关系,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都是低调内敛、财不外露、勤俭持家。这一点从小我们就能从父母辈中得到传承,比起贫穷而不抱怨真的容易很多。
个人感悟,如果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只求安稳,那就甘心过普通生活不要去抱怨,不甘心就去奋斗,抱怨不能解决问题。
我是@蓝衫蓝 一个大众文化爱好者,如果我的观点和你产生些许共鸣,顺手点个关注方便以后再来浏览。
富容易滋生傲慢,傲慢使人自满,从而狂妄自大,自大了就不能客观的看待事物,从而增加错误引火上身。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长时间穷而改变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改变穷的志向,才是最可悲的。所以难守穷。
首先,我们来看“富而不骄易”,不骄就是不骄傲不张狂。这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就是低调内敛,勤俭节约,这也是外国人一直吐槽我们的。
就以买彩票来说,在外国中了彩票,领奖人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中奖了。在我们这里,很少有人中了一等奖,自己大大方方去领,都是遮头盖脸的带个面具。就算领回来了,也是能不让人知道,就尽量瞒着。至于做生意的,更是大部分都是很低调,从不炫耀自己多有钱。当然,也有些土豪很张狂,但是是少数。
同时,作为有钱人,因为拥有的资源比穷人大得多,衣食无忧,没有生活方面的迫切需求。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文化涵养,无论在金钱或时间上,都很容易。只要他想,或是买各种书籍,或是报各种培训,充实自己,一切变得很是轻松。书读得多了,涵养就变得好了,不骄不躁的境界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说富而不骄易。
贫而守则难,作为穷人,首先忙碌的就是糊口,因为肚子填不饱,跟他谈道德、涵养、气节都枉然。记得父母说过,在他们经历的饥饿年代,虽然人都很朴实。但到地里偷粮食的人却不少,因为不偷,就会饿死。毕竟,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思想品格的人,在现实中很少。
在现代也一样,一个在底层的打工者,首先解决的是衣食无忧。把这两样解决了,再考虑房子、婚姻等,为了这些问题,他只能拼命地工作,哪还有心考虑别的。只有外在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他才会去考虑精神方面的需求,提高自己道德标准,这也就不难理解“贫而守则难”了。
对此,古人用两句话就很好的概括了,仓鼎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什么意思?
子贡曰:“贫①而无谄②,富③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欤?”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①贫:会意字,因财物分散而少。在古时经济困窘为“贫”,地位低下为“贱”,贫与贱虽然义近,但还是有显著区别。
②谄:献媚、奉承。
③富:多。钱财多为“富”,社会地位高为“贵”。
④切、磋、琢、磨:古时要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所经历的四种工序,意思是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译文】子贡问:“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认为怎么样啊?”
孔子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说‘要像加工玉石象牙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啊,现在开始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你已往的,你就能推知未来的。”【解读】古时候一个人有名有字,名是供先生长辈称呼或自己谦称时使用,而字是供平辈或他人来尊称的。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在《三国演义》中常见到别人称呼诸葛亮为“孔明先生”,几乎没有“亮先生”,诸葛亮只有自己称呼自己的时候,才称“亮”。这里“赐”是子贡的名。子贡家资千金,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大多都是子贡提供的,也许子贡当时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商业家。本章记录的内容是既富且贵的子贡与老师讨论起人生追求。
子贡问:“贫困之时不巴结权贵,富贵之后不骄傲看不起人,做到这样怎么样啊?”
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场景,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特写,子贡为自己的观点有些洋洋自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富而不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富而不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