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孙之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孙之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留辫子是谁提出的?
留辫子是孙之獬提出的。
孙之獬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清朝建立后,他为了巴结满清皇帝,率先提出让汉人剃发留辫的建议,以表示归顺清朝的决心。这个建议被多尔衮采纳,并成为清朝入关后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造成汉人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奸孙之邂是怎么死的?
谢谢邀请!
汉奸孙之邂被起义军先扒光衣服,又拔光了他的头发,用钢针麻线逢上了他的嘴巴,再用钢针在他身上刺满了针孔,然后把猪鬃插进这些针孔里,让孙之獬亲眼看着他自己的血,顺着猪鬃一滴一滴的往下落。
两天之后,当孙之獬的血已经流干,奄奄一息、尚未毙命之时,起义军便将他肢解致死。
为什么说孙之獬是千古第一大汉奸?他做了什么令人恨之入骨的事?
“衣冠束发”是古代汉民族的标志,但是满清入关后一道“剃发易服”令却让这道历经两千多年的标志消失。向清朝提出“剃发易服”的正是汉人孙之獬。
孙之獬是明朝进士,饱读诗书,供职翰林院。孙之獬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铁骨铮铮,敢犯圣颜的大臣。天启帝时期以国家力量编纂了一本书《三朝要典》记载明朝后期的历史。因为《三朝要典》是魏忠贤主持编纂的崇祯帝继位要销毁它。明朝的官员就像墙头草,魏忠贤把持朝政时他们一个劲地吹嘘这部书多么多么地好。现在崇祯要销毁这部书大臣们跟着大肆批判,说这本书是魏党余孽。满朝文武皆支持崇祯焚书,唯有孙之獬站出来死谏,抱着《三朝要典》痛哭。因为这件事孙之獬丢了官位。在千夫诺诺的背景下,孙之獬能为一部书站出来先不论其动机如何,单凭其勇气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完全不像后面会干出“出卖同胞,谄媚满清”之事的人。
孙之獬在山东老家协助山东巡抚方大猷平定起义军,方大猷降清后向清廷举荐孙之獬。孙之獬被召回北京,官复原职,不过已经换了一个朝代,皇帝还是异族。可能是在明朝没有得到重要吧,孙之獬回京之后有感清朝的知遇之恩积极为清廷献言建策,祝它早日统一中国。
清廷刚进北京明朝降臣和清朝大臣各站一排。一日早朝,孙之獬把自己的发型剪成了满族人的辫子,服装也穿得和满族人一样。他想站到明朝队伍,大家嫌弃他“崇清媚外”,不让他进。他想站到清朝队伍,作为征服者的满清贵族不懈与之为伍,把他赶了出去。
孙之獬感到伤了自尊,向多尔衮上疏: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看到后大惊,想不到汉族大臣里还有这么为我们清朝着想的人啊。正好多尔衮也想同化汉人就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是经常的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不少,但是“剃发易服”还是头一回。清朝灭亡后要剪掉辫子有很多人哭着喊着要上吊,清朝也就统治200多年的历史就有这样的影响,汉族“束发衣冠”两千多年现在说剪就剪谁会答应!
“剃发易服”令一下,全国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但是清朝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将拒绝执行“剃发易服”令的人杀掉,汉族人只得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
古今中外,历史杂谈。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点击左上角的头像关注历史观!
每个人对历史都有不一样的解读,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评论区展示,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看大部分答主说得都相当详细,像我这么懒的人,肯定是字越少越好。
最简单的说。
清兵入关,他是一个积极带头投降跪迎清兵的明朝官员。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重大屠杀平民事件,全是因他而起。(不知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请自行找度娘),是导致这些事件的背后元凶。
他是华夏衣冠失传数百年的历史罪人。
故事的起因:
清兵入关,孙之獬是最积极投降跪迎的一个明朝官员。清朝在中原确立统治后,清兵入关后,有不少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员,也被清朝重用。在上朝的时候,有满臣和汉臣两班官员,他们的穿着打扮也全然不同。
满洲官员剃半边头,留个辫子,穿满服,汉族官员束发戴冠,身着汉服,虽然以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有点不协调。但是在当时的满人官员眼里,汉人官员的装束还是顺眼的,汉人官员觉得满人官员脑后扎条辫子挺扎眼,但也无伤大雅。
而作为满人的皇帝顺治帝,对汉人官员的装束也能接受,所以呢,从满人入主中原,一年多来,大家都能和气共处,相安无事。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个叫孙之獬的汉人官员,向顺治皇帝提出了汉人官员衣冠束发的问题,这个时间就在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二年元旦,他向皇帝上书说了这个事情。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皇帝平定了天下,万象更新,但是衣冠束发的制度,竟然还是明朝的那一套,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当时的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听完都觉得应该颁布“剃发令”,进而引起激烈抵抗,在清兵镇压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类的事件。
剃发令执行后,华夏衣冠就此在大陆失传!
孙之獬,山东省淄川县(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明朝天启(木匠皇帝朱由校年号)年间的进士。有道是“学而优则仕”,随后孙之獬进入朝廷成为皇上的近臣——庶吉士(专为皇上讲历史书籍,写诏书),后升为翰林院检讨(编修明朝史书)。
(孙之獬)
孙之獬朝中为官时,正是阉党魏忠贤专权时,为了荣华富贵,孙之獬依附魏忠贤成了阉党的心腹。
崇祯即位后,以霹雳手段杀了魏忠贤,这一年崇祯16岁,同时下令毁掉由魏忠贤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
这时孙之獬竟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为阉党鸣不平,当时朝中大臣为之侧目。
崇祯十七年(166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无奈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随后多尔衮带领清军进京赶跑李自成,顺治在京称帝,清朝入关立国。
就在清军进城的当天,多尔衮发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的汉民要留满族的发式。
这时孙之獬觉得表现的机会来了,甘当汉奸第一个剃发穿上了清朝的官服,以示忠心。
要知道当时汉民的传统观念认为:“发肤来自父母,不可损毁,剃发就是大不孝”。
老百姓尚且有这样的觉悟,而作为明朝的高官孙之獬,在外族入侵的时候,不是带领老百姓奋起反抗,而是第一时间带头投敌,其道德情操和人品简直没底线。
当时许多明朝遗臣虽然不敢明着反抗,暗地里却同情留恋明朝,谁也不愿意剃发易服,摄政王多尔衮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有一天上朝,多尔衮就让明朝遗臣站在一边,清朝的官员站在一边,这时孙之獬下意识站到了明朝遗臣这一边。
明朝遗臣都看不起孙的汉奸行为,于是站得很紧,没有孙之獬站的地方。
他一看这种情况就灰溜溜的站到了清朝大臣这边儿,清朝大臣们也看不起他,就把他推了出来,喝道:“你不是清朝的官员,站那边去”。
两边都不让孙之獬站队,弄得孙灰头土脑,只好尴尬站在了中间。
到了次日,孙之獬越想越恼火,心想只要大家都剃头易服也就没有差别了。
他为了加快执行剃发令,向顺治帝上表道: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主要意思就是说要想让中国屈服,必须剃发易服,而不能屈从汉民保留汉制。
多尔衮采纳了孙之獬这一提议,于是在顺治二年6月间,再一次颁布“剃法令”,规定全国官民限10日内全部剃发易服,否则留发不留头,杀无赦。
看到了吧?这就是一个大汉奸的真实丑陋面目,在国破家亡的时候,不是奋起抗敌,而是为敌人出谋划策。
历史告诉我们,当汉奸永远没有好下场。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以谢迁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此时孙之獬正好衣锦还乡,农民军在老家将其活捉,把他五花大绑游街示众,人们在他身上遍插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他投降清廷献计残害同胞,三日后义军将其斩首,孙之獬曝尸荒野,这就是当汉奸的下场。
文/秉烛读春秋
文 | 童淇,简书作者
想象一个画面:清初朝堂之上,一边站着满族大臣,留着满族发式,一边站着明朝降臣,着明时长袖大服。这时候,来了一个留着“金钱鼠辫儿”的明臣,身着满族服装,他走到满族大臣这队来。满族大臣们自然瞧不起这些明朝降臣,耻笑他何等卑贱还敢来站满臣这边。
吃了闭门羹,这个人只好往明臣那队里去。哪知这队明臣虽然降了清,但也瞧不上这等逢迎的丑态。于是一个挨着一个,就是不让这个人进队。这下这人真是满脸羞红,狼狈至极。
这人就是千古第一大汉奸——孙之獬。
明朝服饰
《清稗类钞》:“世祖初入关,前朝降臣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袖大服。殿陛之间,分满、汉两班,久已相安无事矣。淄川孙之獬,明时官列九卿。睿亲王领兵入关时,之獬首先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满妆,并于朝见时薙发改装,归入满班。满以其汉人也,不许;归汉班,汉又以为满饰也,亦不容。之獬羞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奏上,世祖叹赏,乃下削发之令。”
孙之獬原本是明朝天启年间的一名进士,当时正值魏忠贤当权,趋炎附势之流都依附魏忠贤成为阉党,孙之獬就是其中一员。崇祯帝即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阉党。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下令焚毁魏忠贤等人编著的美化自己、排除异己迫害东林党官员的《三朝要典》。此令一出,阉党闻风丧胆,如丧考妣。孙之獬更是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涕泗横流。崇祯帝自然不会饶过他,把包括孙之獬在内的一众阉党革职,发回原籍。
清军入关(1644年)后,孙之獬看到了发达的机会。第一时间投降了清朝。为了讨好新主子,没什么本事的孙之獬看到了“偏门”——主动剃发易服。在朝堂上自取其辱的孙之獬恼羞成怒,给顺治帝上了一道奏章:“陛下平定中原,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
此举正合多尔衮(当时顺治帝年幼,实际掌权者为多尔衮)之意。多尔衮想借此举加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摧垮汉人的精神意志。1645年多尔衮下令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清军入关之后,老百姓算是变了天。但天子脚下,变天百姓已经习惯了。该种地还种地,该吃饭还吃饭,无非是换了个主子,虽然这个主子是外族的。但剃发易服打破了汉人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几千年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剃发令一出,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就开始了。
据史料记载,1645年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坚持与清兵抗战达81天之久,史称“江阴八十一日”。最后全城被屠,死者达17万余人,幸存者仅53人。
1645年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百姓拒不服从剃发令,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破城之后,大肆屠杀百姓四万余人,城中尸体遍布,妇女惨遭轮奸,直到尸体堵塞河道之后,才扬长而去。此后数日,起义军又发起两次大的反攻,均遭李成栋部队反扑失败。三次屠杀百姓共死十万余人,史称“嘉定三屠”。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孙之獬身为汉人,却干了杀害千万同胞的勾当。所谓“现世报,来得快”,他的报应确实来得很快。在上书让同胞剃发之后的第三年(1647年),孙之獬携家眷“荣归故里”,恰好遇上抗清农民攻破他的家乡山东淄川县。
孙之獬全家被活捉,愤怒的村民当着孙之獬的面把他的子孙全部杀死,最后更是把孙之獬绑在柱子上,用锥子在他的头上身上钻满孔,插上猪毛,众人高喊“我为汝种发!我为汝种发!”最后孙之獬遭肢解在巨大痛苦中死去。
一臣不事二主。忠勇之士的高风亮节自然会流芳百世,若为了苟活,降清也在情理之中,但做了汉奸,还犯下如此滔天奸事、酿成荼毒无穷之祸的,真是人神共愤,天理难容。
多尔衮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最终确实使绝大多数汉人易发,改穿满族服饰。但民愤积压,死伤无数,也为以后的统治埋下了祸根。多尔衮死后更是被顺治帝挖坟鞭尸,砍头示众。
朝代更替,本想说这是阻挡不了的历史洪流,但想到无辜死伤的百姓,人民生活的疾苦,也不免深叹。倘若明朝一众皇帝能担起重任,哪会沦落到外族侵入统治的地步呢?打铁必须自身硬,任何时候都是。不然就是别人刀俎下的鱼肉!
坦白来说,孙之獬还算不上中国古代的第一汉奸,排在前面的应该是危害燕云十六州400余年,让外族铁骑从此无遮挡入侵中原,卖国求荣的石敬瑭(半个汉人)。但是孙之獬也是可以排在前列的,他可以说是明末的第一汉奸,他做的事情也是极大的损害了自己原来国家臣民的利益,真可谓是千古罪人。
进士出身,投靠阉党,被赶回家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县人,天启二年考到了进士,为庶吉士(这个了不得),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了。当时阉党当权时期,满朝文武皆以魏忠贤马首是瞻,为了更好的前途,孙之獬果断地投靠了阉党。作为一个读书人考取功名,脑子里应该是充满了正义的想法,而且还是当官不久就投靠了,说明孙之獬一开始就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到了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他非常讨厌祸国祸民的阉党,一举将阉党铲平。同时还下令毁掉由阉党撰写的、以排斥、铲除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结果孙之獬抱着《三朝要典》跑到了太庙去哭,朝中官员都非常不齿他的这种行为,最后崇祯下令让他削职回家。
讨好清廷,祸国殃民
崇祯在煤山自杀之后,北京被清廷占领,多尔衮执政。孙之獬看到了时机,果断投降了清廷,成为了清廷的一个官员,卖主求荣。
清军入中原之后,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下令剃头,但是对于传统封建的国民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随便说断就断,起初这个政令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为了讨好清廷,有一天上朝,孙之獬率先剃头,还换上了清朝的衣服,史称“标异而示亲”。可惜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当时清朝官员和明朝遗臣是分列两班的,孙之獬想去满臣队伍中去,但是满臣跟他说他不是满臣,于是他只能去明朝遗臣的队伍中去,但是明朝遗臣相互之间挤在一起,就是不让他进来,尴尬的他只能在两班之间徘徊,狼狈不堪。
受尽屈辱的孙之獬恼怒万分,为了一雪前耻,他第二天就上书多尔衮,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极力促成国民剃发令的加速执行。
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在顺治二年的时候,清廷颁发法规: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我前文已经说过了,在汉人的传统观念当中,身体发肤是父母所给的,孝是从古至今在国内提倡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毁坏身体发肤就是不孝做的第一件事情。剃头就意味着要改变长久以来汉人的外在特征,从此也是接受奴役的一种表现,汉人的尊严直接被打落在地。
为了反抗清廷,在剃头还是反抗断头的选择中,很多人选择了断头,造成了一波又一波残酷的流血事件,尤其是在读书氛围浓烈的江南地带,文人气息异常浓烈,江南百万生灵,荒尸于野。
当时的汉人为了表示不愿意奴役,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命丧黄泉。被人征服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屈辱的活着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清廷也是不给面子,他们的成功不单单是他们自己力量,主要还是汉人之间的矛盾太多和所谓的汉奸出力太猛,但是很多奸臣最后都没有取得好果子吃。乾隆在位的时候,还特地编写了一部《逆臣传》,那些汉奸最后也只能永远的定在了耻辱柱上。
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对这一段历史有很清楚的记载: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悲惨晚年,被人暴尸
孙之獬衣锦还乡之时,做虐太多了,为当时之汉人不齿。恰巧那会山东爆发了农民起义军,一伙农民五花大绑游街示众,被群众针扎遍身,还插上了一身的鸭毛,最后砍了头,暴尸街市中。
清廷有很多的明朝的降臣,但是大家心里还是很虚的,毕竟属于汉奸的系列,明里暗里还是不敢对国民作出多大的伤害,比如李自成就曾经劝诫过多尔衮,不要实行剃头令,但是有些官员却为了自己的方便、自私利益,不管不顾国民的利益,最后也不得善终。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顾炎武听说孙之獬被杀了,还做了一首诗表示庆贺:
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为了当官和心里的自私,被锤骂了几百年,后世还会继续被锤骂,对于这种厚颜无耻之人,我也是无语了。
我是送历史个放大镜,欢迎大家的关注!
孙之獬为什么是民族英雄?
孙之獬不是民族英雄,孙之獬投降建奴,是走狗汉奸,提出易服剃发,罪大恶极。
孙之獬,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人。天启二年举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天启七年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崇祯初年,廷臣请毁《三朝要典》,独哭争,遂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清入关后,召他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孙之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孙之獬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